“故宫灯光秀”背后:元宵灯会还是“夜店派对”?
一位民俗爱好者告诉腾讯《潜望》,类似故宫夜场这种“点灯”,在大中华文化圈原本十分常见,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日本,都被作为庆祝传统节日的常见手段。“尊重传统习惯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上”。 在该人士看来,如若在灯光设计上更多照顾到元宵的民俗习惯,诸如减少对激光灯的使用,尽可能使用轮廓灯或者加装仿古的照明灯笼,可能会有更好的收效;而故宫自身古朴庄重的特色,与年轻化并不矛盾,只是在形式上,未来可能需要管理方进一步权衡与斟酌。 试错中前行 不过,首开夜场展览对于故宫本身就是一件里程碑性的事件。对于这种创新予以包容,百利无一弊。 在春节这一系列活动之前,随着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发展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记录片此前的热播,故宫的发展早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数日前的亚布力论坛上,单霁翔还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甚至带动了今年4万名年轻人报考故宫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但另一方面,即便是被广为赞誉的故宫年轻化进程中,也充满着不断的试错。诸如在故宫文创商业化上,在去年年底就曾闹出过口红风波。 当时,故宫旗下的两家故宫文创店“故宫淘宝”与“故宫文创”在口红品类上意外撞车,随后在微博上开启隔空交锋。 这牵出了人们对故宫文创事业布局的关注:至少四家企业出现在故宫的文创版图中,而“故宫淘宝”与“故宫文创”分属两家不同机构、但又确是故宫官方品牌,从而酿成人们的认知混乱。 随后部分用户又发现,故宫淘宝的口红产品还疑似出现管理问题导致的质量把关问题。 最终,一片质疑声下,在今年1月初,故宫淘宝正式将其口红产品全线停产,才让这一事件告一段落。 这是故宫大踏步布局所造成乱象的缩影。 虽然故宫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单霁翔带领下的故宫在商业化方面成绩斐然。他透露,2015年,故宫的文创收入首次突破了10亿元;2017年收入达15亿,超过1500家A股公司的收入。 一系列市场化的运作,在增加故宫收入的同时,对故宫IP的年轻化以及价值增值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但口红事件背后,“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和“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等内部机构之间的协作竞争和利益分配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可以预见,这些高速成长与不断试错中遗留的痼疾,作为副产物可能仍将在短期内困扰这家独特的文化机构。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