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算命时代,花 3000 块能给微信头像开光
早在 2017 年斯坦福就发布一篇极具争议的论文,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鉴别直男和同性恋,准确率高达 81%,如果将分析对象的图片增加到 5 张,鉴别男同性恋的准确率能达到 91%,而女同性恋的也达到了83%。 而像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这样预测犯罪的 AI ,也悄悄被应用在我们的社会中。日本一些便利店的监视器接入了一款 AI 软件,可以检测出店铺内的可疑人物,去年还成功识别出一名盗贼。 美国新奥尔良警局也引入了一套预测性警务技术,由硅谷公司 Palantir 开发,通过追踪人们和其他帮派成员的关系和犯罪记录,并分析社交媒体,从而预测出某个人实施犯罪或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这些 AI 识别技术虽然还没大范围普及,但是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面部表情,再通过 AI 算法分析面部特征所表达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检测科技已经越来越成熟,所谓 「AI 看相」似乎有了科学依据。 据《卫报》报道,这样的情绪检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价值 200 亿美元的产业,一家叫做 Affectiva 的公司向企业销售情绪检测的产品,帮助分析用户观看广告和使用产品后的反应,目前 Affectiva 的情绪数据存储库已经搜集了来自 87个国家的 750 多万张面孔。 不过就算 AI 的发展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目前仍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会不恰当的训练样本会导致 AI 产生偏见,无论是「AI 判断性取向」还是「AI 预测犯罪」,在业界都还存在不少争议的。 因此,要通过 AI 来分析事业姻缘财运就更加不可能了。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面相学风水学完全是伪科学,但即使他们披上了 AI 的外衣,也不会变得更加科学。 为什么科技和理性无法消除迷信? 虽然算命和风水都不值得提倡,但不可否认其在心理层面有一定合理性,跟那些刷屏的心理测试一样,人们会对那些高度普遍与模糊的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这就是心理学家福勒所说的「巴纳姆效应」,这或许这么多算命师占卜师都会去修心理学学位的原因。
只要我们身处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状态,无论科技和互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很难避免有人通过追逐迷信来寻求心理的确定感和安慰感。 就像我从不相信神佛,但这不妨碍我每天翻开某网红日历看看「宜 xx 忌 xx」,干上一碗明知道没有营养的鸡汤。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