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那个背着几万块钱徕卡相机送外卖的小哥聊了聊
之后,他也不厌其烦地反复澄清: “只是体验生活路上带上了相机而已……背着徕卡不见得是什么大师,爱好者而已,喜欢拍照背啥都一样。” “我不是什么大王大法师,就是喜欢拍照而已,这事儿本质和某人喜欢卤煮、某人喜欢冰阔落一样,不能让一个人比另一个显得更高尚。” 张弛偶尔会在朋友圈发出自己的摄影作品,也会把徕卡借给跑外卖的兄弟们拍照。在“骑手张弛”手上,这台徕卡真正回归了它最初的身份——一台相机。 外卖服,一套最好的“城市迷彩” 仔细想想,徕卡真的无足轻重吗?其实也未必。 如果不是这部徕卡,穿上外卖服的张弛可能真的就不是张弛了。 人类学家罗宾·内葛(Robin Nagie)曾经写道:制服大体上改变了任何工作人员被看待的方式。男人或女人穿上制服就成为了警察或者消防员、军人、医生、厨师。个人主义被包含进被制服所显示的角色中。 20世纪70年代,哈弗福德学院院长约翰·科尔曼(John R. Coleman)曾经穿上保洁服,在华盛顿特区做了两周的“垃圾人”。在这两周中,路上遇到的男人和女人要么对他视而不见,,要么对他上下打量。当科尔曼想像“正常人”一样与这些人寒暄打招呼时,他们都显得无所适从。 制服异化了、也抹杀了装在里面的个体。 而在中国都市的语境下,这些制服中还应该加入蓝色和黄色的冲锋衣。这套外卖服,是当下最常见的制服,也是最好的“城市迷彩”。穿上它,你无需逃离北上广,也能立刻从城市中遁形。 说实在的,要不是这部徕卡,谁又会注意到茫茫外卖员中的一个呢?今天中午给你送外卖的人长什么样,是高是矮,戴不戴眼镜,你还有印象吗? 而多少无理催单、不接电话、雨天差评的人,是不是也有一瞬间忘记了每个头盔背后,都是一个有名有姓的人呢? 当在我提出想改日约一个采访时,跑完了一天外卖的张弛拒绝了我,表示自己“没啥可采访的”。自己的故事里“没他妈啥街头传奇,就是一个爱拍照的广告人背了相机上街,这样。”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