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放贷
叶檀一语成谶。近几年,大学生因陷入网络借贷而自杀的案例不时发生。2016年3月,河南学生郑德幸在校园贷上借款近60万不堪催收跳楼自杀;2017年4月,厦门一大二女生被发裸照催债,在泉州一家宾馆里烧炭自杀;2017年9月,21岁的陕西大二学生朱毓迪贷款20万无力偿还跳江自杀。 融360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3%的大学生贷款是购物需要,主要购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多属于能力范围之外的超前消费。这些本应坐在教室里好好读书的大学生们,就只因为一套化妆品、一双球鞋、一部手机,最终被借贷的泥潭吞噬。 在金融行业有一个“KYC”规则,意思是了解你的客户。这个规则最初的制定一是为了防止匿名的金融客户体系成为洗钱和恐怖主义滥用的工具,一是金融机构若不了解客户的情况,就不愿贷款。 而随着针对年轻人的网络借贷迅速发展,KYC如今又被赋予了另一层新的含义:当知道客户是诸如大学生、打工者等无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时,金融机构应不放贷或适度放贷。这应该成为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 但企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互联网公司也不例外。当巨额利润的诱惑摆在眼前,社会责任很容易就会被视而不见。擅长讲故事的互联网公司,更是纷纷披上了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外衣,却继续做着放贷的生意。 自此,这些曾经叫嚷着要改变世界的互联网大佬们,也和他们曾经要颠覆的旧世界站在了一起,变成更有影响力的现代版“威尼斯商人”。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