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万成本 100 万成交:带着贪欲入场,终会落入陷阱
收藏家马未都见过一个最狠的古董做局:曾经有个西北商人送他一堆古董,说是亲自挖来的,不可能有假。但马未都很快发现,这些古董明显是仿品,连朝代都不一样,实际上是有人活生生造了一个墓,骗人去挖,以此谋利。 瓷器就是造假的重灾区。 中低档仿品数量庞大,被运到全国古玩市场,成交价能翻多少不好说。 而高仿品的行价在 2-8 万,主要通过境内外的一些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一般都在出厂价的基础上翻高 10-100 倍。这中间的巨大差价,多由二道贩子和拍卖公司的内线共同瓜分。 以一件成交价 100 万人民币的高仿拍品为例:出厂价 4 万,占成交价的 4%,由制假者获利;各项鉴定费用 3 万,占成交价的 3%,由 " 鉴定专家 " 获利;拍卖公司佣金和国家税收 20 万左右,约占成交价的 20%(税收常常被逃避);剩余的归赝品实际所有者,获利比例常超过 50%。 造假之下,遭殃者无数。 作家吴树在调查中国古玩市场,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95% 的人,用 95% 的钱,买了 95% 的赝品。 哪怕侥幸买到真品,在造假横行的大环境下,想要出手也很不容易,所以,一些收藏家只能捧着金饭碗饿肚子。 这些人因此被调侃为 " 纸上的百万富翁 "。 假货泛滥之下,先知先觉者开始退出市场,后知后觉者闻风而动,古玩市场的狂欢在 2012 年戛然而止。 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文物交易量的断崖式下跌。2011 年文物艺术品成交金额为 553.53 亿,到了 2012 年,仅有 288.52 亿,跌幅逾 47%。
据统计,仅 2012 年,就有超 10% 的古玩从业人员洗手不干。到 2016 年,古玩商品价格更是下滑近 70%,客流量下降近 60%。 2000 年时收购价不到 200 元的拴马桩,在 2012 年的前几年,哪怕长宽高只有 20 厘米,也能轻松卖个 10 万块。2012 年之后,大幅降价后也无问津者。 在西安古玩市场,将古玩店改装成烟酒店、土特产店、百货小超市的商铺比比皆是。甚至有古玩店店主为了省电费,开店不开灯。 树欲静而风不止。 最近几年,古玩市场冷清了不少,但收割的镰刀并没有停下。 4. 收割仍在继续 这次,被收割的对象变成了更为普通的人。 这是一场拍卖公司自导自演的 " 忽悠大戏 "。 先来看一个例子:《焦点访谈》曾曝光过某拍卖公司以根本就不存在的香港拍卖会为诱饵,骗走了一名武汉老人的巨额服务费。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 " 拍假 " 和 " 假拍 " 两个骗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拍卖公司的狡诈和受害者的贪婪缺一不可。 骗局之初,就是有人梦想一夜暴富,将一些老物件挂在网上,期待遇到伯乐。 然而,伯乐没遇到,却收到了一堆拍卖公司的电话。无论他们挂的东西是什么,拍卖公司的人都会一个劲地将东西吹上天,从而将物主骗到拍卖公司。 一些人听说自己家的老物件可能是天价古董,甚至会火急火燎地坐飞机赶赴拍卖公司。
一般来说,这些拍卖公司藏在各个写字楼里,装饰得古色古香,可能还会起个很上档次的名字,比如 xxx 古玩 / 文物俱乐部。实际上,这些名字最多花几百块钱就可注册一个。 紧接着,就是一些所谓的古董大师登场了。他们或是胡扯一堆专业术语,或是走感情路线。总而言之,还是要把藏品吹上天。 (网友评论)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