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生活离场,生鲜赛道死亡名单再添一家
在经营最好的妙生活上海万安路店,100 多平方米月营收已经突破 100 万元,而仅几十米之隔的永辉生活门店,月营收在 60 万左右。而核心就在于妙生活的线上运营能力和物流服务能力。 但时隔一年的时间,妙生活就将 80 家门店全部关闭。 妙生活的内部人士告诉《灵兽》,在选择品类扩充的时候,妙生活舍掉了以水果为核心的定位,全品类的打法并没有让其产生核心竞争力。 资金链接近断裂的妙生活,启动了 " 合伙人制度 ",即在妙生活工作半年以上的员工,熟悉了妙生活的模式和门店的经营状况后,可以考虑是否要投资。门店由公司控股,统一提供商品供给和物流体系,店长拥有经营权和分红权。
四年间,妙生活先后开启了舍弃前置仓模式,自建物流团队,主攻社区店,将门店迭代增加面积,从而向全品类扩张,开放合伙人加盟制度等一系列的自救方式,但结局好像早已注定。 经营状况差,战略不清晰 " 妙生活培养起了我生鲜到家的习惯,但它的现场管理、选品和商品都太差了,况且现在能选择的平台也比较多。" 家住上海大宁路的消费者告诉《灵兽》,妙生活的关闭是意料之中,但也很惋惜。 从爆料者提供的过去现场图来看,妙生活门店内前台 " 极其粗糙 ",基本毫无优势可言,商品的新鲜程度低,而迫于损耗压力,员工也不再及时处理。 而在媒体公开报道中,妙生活的后台和管理都存在很大问题。
要知道,制氧机的噪声主要维持店内鲜活海鲜水产的生存,而这一品类也是妙生活提升客单价的重要品类之一。 接近妙生活的行业内人士称,妙生活有些老店的运营情况、商品陈列和卫生等都不行,但新开的二代门店在前场还可以。但《灵兽》了解到,妙生活将门店扩充至 100 平方米后,盈利情况好的门店仅占少数,后又进行 SKU 的调整,增加蔬菜品类,想要以高频带动消费。 从妙生活的规模来看,因需求量小,没有议价能力,势必在供应链端没有优势,且因实行商品日清政策,损耗居高不下。甚至妙生活试图想要通过收割夫妻老婆店,实现连锁化的经营,带来规模化的采购效益,也是增加议价能力的自救手段,但都无法扭转局面。 再加上,上海本就是战火弥漫的生鲜赛场,盒马的根据地,后起之秀叮咚买菜,有资本加持的每日优鲜,都在虎视眈眈,争夺这个市场的份额。 妙生活的内部人士将公司的 " 倒闭 " 归结于 " 战略不清晰 "。可云深不知处,妙生活对于零售的理解或许还有偏差,毕竟,创业者带着互联网的基因走入这个行业,首先就是过于看重了线上的营销能力。 然而,无论是线下的哪一种业态,本质还是零售,衡量的维度还是商品、流通和服务。唯有通过构建优势供应链,降低成本,进而带来更大效率的提升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才能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否则只能沦为陪跑者。 顶着互联网光环的企业和模式,正在线下的实战中,一个接连一个地倒下。下一个,又会是谁? 来源:36氪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