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骗局”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六 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 罗胖子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 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太复杂的东西,也懒得看书,喜欢简单易懂的东西。所以,罗胖子、吴晓波都是这么广泛传播,受众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渠道比生产者更受益,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生产基础产品,他们都建立在市场上的基础材料,然后再加工,这样相对简单,也可规模复制化。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生产,所以很多东西都不严谨甚至还很凌乱。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罗胖子都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 知识的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七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 其次,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 蓝胖子写过一篇《知识付费得了什么病》,在文章里,他把“罗振宇们”称为“医生”,把患了知识焦虑症的“刘刚们”称为“病人”。 按照病情,病人分为三种:轻度病人、中度病人和重度病人。 这三种病人,分别对应职场三个阶段: 执行阶段、管理阶段和方向阶段。 针对三种病人,医生正确的做法本应是——对症下药,分别开出三种不同处方。 但真正的情况却是医生治病时极其粗暴: “我不管你是哪种病人,我就开这一种药方。” “单一内容面向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众。” 这种粗暴治疗,于是引发了一系列不适症: 重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轻度药方就怒了:“哇靠,这个阶段我早就度过了好不好。” 轻度病人一看医生开的重度药方就毛了,“我就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很多基础能力和基础技能都还没掌握,你却要我去学马云的宏观视野和管理格局。学习毛啊,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
插图 八 为什么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呢? 再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我想起了我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 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 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 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 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顶。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 罗振宇曾经讲过自己为何要做“得到”语音: “古时候有些有钱人,他们明明有一双眼,可是从来不看书,而是请人读书给自己听,从今以后,罗胖就是你身边的那个书童。这就是我的角色定位:我读完书,讲给你听。” 说得真好,但是我想问——有哪位大儒豪杰是靠书童读书给自己听而成功的?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 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九 一个人会焦虑,当然会有各种原因,房贷压力、工作压力。但是无论如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主要焦虑来自人际关系而非生存压力,我们早就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是焦虑却依然无处不在,所有原因都在于人际关系。 你焦虑的不是你没钱,而是焦虑你同事、你邻居过的比你好,所以你要更努力的超过他们才能安心。 所以罪魁祸首是微信(没有黑微信的意思)。 没有微信之前,我们父母的生活圈极为狭窄,沟通都需要电话、书信,哪个同学发大财了,哪个邻居去泰国旅游了,都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也是没太大感觉的,因为离得太远,并不知道对方生活到底有多逍遥,因此焦虑感相对今天来说肯定会少很多。 微信这个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你会看到,原来你高中班上的班长不仅考上了重本,还成功留在了北京金融圈作为明星投资人打拼,每天接触各种高大上的社交场合,什么API、BD、CEO、DAU、ERP、FOUNDER、GQ、H5、IAAS、JD、KPI、MAU、PGC、SKU、UGC、VP这些你听不懂的词像口头禅一样出现在他朋友圈。 而你留在老家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小时候只能仰望他就算了,现在还要继续在朋友圈仰望他高大上的生活,恨得牙痒痒。 当然,班长他过的也并不是很开心,他每天接触着各种同龄的比他牛逼的创业者,亲眼见证他们年纪轻轻就实现了千万身家。每天在座地铁下班回到自己小出租房的路上心如刀绞,望着海淀15万一平的学区房,这样的日子似乎也没有尽头。 其实你不知道,班长有时候还会刷一下你的朋友圈,嫉妒一下你看上去很平静的生活。 毫无疑问,这类焦虑的人非常渴望抓住些什么。 这时候罗振宇老师来了,他隔着屏幕向你伸出胖乎乎的大手说,“世界末日也没什么好怕的,都跟我来”,于是你和班长都踩上了知识付费的这条船。 没错,罗胖确实十分懂你的焦虑,但他永远无法治好你的焦虑,他只会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 知道吗,比卖知识更高明的,是卖焦虑感。 关于知识付费,有两句话很见血: “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 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 “(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十 要想真正治疗你的知识焦虑症,首先你得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我朋友刘刚最喜欢随大流, 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 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 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 …………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刘刚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意思? 就是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 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学习如同种地,在承包这块地之前,一定要有目标要有计划,知道要种何种作物,要达到多少产量,接下来才是为之辛劳耕作。 没有目标,一切无从谈起。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
插图 十一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如果给我1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为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