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晋中站长网 (https://www.0354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每天6小时,月入3000块,你看到的医学科普是这样编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9-11-11 23:20:59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科技唆麻
导读:副标题#e# 科技自媒体 /科技唆麻 相信没有谁没看过《癌症是吃出来的,防癌30条,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对于这一“陷阱”,“X先生”完全没有任何察觉,反而将重点瞄准了“新生儿”和“5岁”的矛盾,提示我“年龄不符”,哪怕写 1 岁也不要写 5 岁:

每天6小时,月入3000块,你看到的医学科普是这样编出来的

请输入图说

不过最终,我依然通过了“试标”。“X先生”鼓励我“这样回答也不是大毛病”,但是“审核的严格了会挑你的毛病”,所以“养成好习惯就好”。

每天6小时,月入3000块,你看到的医学科普是这样编出来的

请输入图说

每天6小时,月入3000块,你看到的医学科普是这样编出来的

请输入图说

也就是说,“X先生”并不具备辨别医学问答是否真实的能力,而我最后更顺利实现了“转正”。

整体看下来,医疗问答洗稿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1.登录后台,领取问答任务;

2.根据给出的问题,搜索同类问答;

3.根据“站内修订规则”改写原问答;

4.提交,等待每月 15 日结算工资;

03 暗处的友谊与迭代的灰色产业

最终我通过了试标,正式“出师”成为了一名“医学编辑”。例行流程,是时候主动被画大饼了。我问起了关于收入的问题,“X先生”答到:“正常工作的话 6-7 小时,一个人月收入 3000 左右”。

每天6小时,月入3000块,你看到的医学科普是这样编出来的

请输入图说

但我更好奇的是,这些被我们“洗”出来的问答到底去了什么地方。我试图从“X先生”口中套出一些蛛丝马迹。他只是回答帮某知名健康网站也做过。而关于我这次“洗”出来的这些问答的具体去向。他并不愿意透露。

最后,“X先生”也善意地叮嘱我,不要轻易在搜索引擎上进行“提问治病”:

以“医疗问答洗稿”为关键词,我搜索到了不少相关的报道。其中反映的细节与我们“卧底”时的经历大致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暗藏于地下的产业也在进行着迭代。

比如,洗稿系统更先进;

在之前各家媒体的报道中,都曾提到“修改率达到30%”这一标准,洗稿者需要利用查重软件进行检测。但当我们卧底时,这一功能已经被集成到后台审核,洗稿效率进一步提升。

每天6小时,月入3000块,你看到的医学科普是这样编出来的

请输入图说

再比如,洗稿成分降低;

在多家媒体起底“知了医生”洗稿后,这类医疗问答洗稿团队明显更加审慎。改写的部分,尽可能地缩减到了人称、错别字、称呼等成分。但据我们上面实测发现,即便将搜索到医生回复改写为相反的回答,依然能通过平台审核并被采纳。

至此,卧底事业算是告一段落,得出的结论也是简单粗暴:

医学科普问答的洗稿现象仍然存在,并且还在不断迭代升级。

04 医学科普需要“能者多劳”

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曾在著作《医生的修炼》中,提出现代医学有三大不确定性:医学、患者和医生。无法解释的病症非常普遍,即使医生做了很多检查,也可能无法判断病症。

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反映出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都可能不同;同一种药用在不同人身上,效果也可能截然不同。医生也是人,不仅存在技术水平的不足和差异,更会因为各种原因犯下错误。

换言之,医疗本就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

在本就充满不确定的医务工作中,前置的医学科普就像亚马逊雨林里那只震动翅膀的蝴蝶,每一次都会将影响一层层放大到后续的诊疗过程中。

有的患者,因为错误的科普几乎失去生命。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