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骚扰电话成“毒瘤”,摘除还要靠AI技术
更重要的是,雇佣AI来打电话要比雇佣真人划算得多。 现在市面上的AI营销“神器”一天可以筛选1000个电话,成本还不到1000元。如今中国市场用人成本增加,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并且价格呈增长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企业雇佣人工电话销售并不明智,因为对许多企业而言电话销售并非核心业务,所以将该业务外包给AI电销团队是提高营销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最佳方式,更何况这些“AI员工”随时都可以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并且无需假期,能不知疲倦地工作。 由于上述因素,需要推广产品的企业会觉得雇佣AI打电话是营销的上佳选择,而提供AI外呼系统的企业会觉得自己用先进技术帮了企业大忙。从这些企业和营销本身的角度来看,AI电话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深受其害”的却恰恰是他们都想获取的“目标用户”: 有了“先进技术”的助力,接到骚扰电话简直成了家常便饭,本来现代人就忙碌,压力也大,再时不时接到这些骚扰电话,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长此以往还可能扭曲公众对AI这门技术的正确认知。 但AI实质上是一门十分先进、备受瞩目,并且会产生重大意义的技术,如果只用来打骚扰电话,委实是“大材小用”了。要治理日渐泛滥的骚扰电话,除了法律与监管,AI本身或许就是治理AI骚扰电话的最佳方式。 三、AI骚扰电话还需AI治,技术才是终极“杀器” 之前我们还讨论过AI会抢人类饭碗的话题,而AI替代人工进行电话销售恐怕就是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只不过极具讽刺意味。如此“替代”,只会给人们带来更多困扰,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起到的是反作用。 其实在电话营销方面,存在着“善用”AI技术的可能。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AI,结合互联网,合理合法地收集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之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用AI电话进行更为精准的营销,而不是在一种“粗浅”的分析基础之上就迫不及待地“广撒网”。 可以说这种疯狂的电话营销模式对用户是极不友好的,并不会起到太多正面的营销作用。现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中诸如信息流广告这样“聪明”的营销方式早就把用户“惯”得无法接受“简单粗暴”了。所以如果现有的AI电话继续采取“骚扰式营销”,对用户、企业以及售卖外呼系统的机构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像美国那样采取法律与监管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空白处,仍然需要技术填补。 而关于AI治理“AI骚扰电话”已经在实践中。 现在的智能手机几乎都有“骚扰拦截”功能,安卓手机中有智能分类、来电标记、黑名单等功能,例如小米和vivo中的AI电话助理功能可以对来电进行简短有效的回复,并以文字形式展现通话内容;苹果手机有呼叫转移功能。这些都能让我们获得更多安宁。而三大运营商也有免费提供给用户的防骚扰拦截服务,开通之后可以识别到骚扰电话并在接通之前帮我们挂断,其中自然也包括对AI骚扰电话的阻拦。 此外,一些科技企业也在想办法对AI骚扰电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阿里AI实验室在今年315晚会之后不久就推出了一款名为“二哈”的AI工具,目的就是应对骚扰电话。根据阿里AI实验室发布的一段录音可以看到,“二哈”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不但对答如流,还会主动向电话那头的人工电销人员“咨询”,甚至还能自由发挥与人“聊天”,对面的人工电销人员则一直未能察觉与之对话的“客户”是AI而非真人。 阿里AI labs北京研发中心的负责人聂再清表示,“二哈”应用到了他提出的“智能聊天”概念,在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用强大的知识图谱生成知识点,以对话策略引导对方的问题,从而让聊天自然地进行下去。看起来使用“二哈”回复骚扰电话既不失“礼节”,又能让我们的耳根子更清净。 此外36氪也曾报道过一款名为“ii电话秘书”的防骚扰软件,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训练出的业务模型识别来电意图。当电话接通,AI可以通过通话的内容判定是否为骚扰电话,决定是否拒接,或是自行与之对话,从而帮助用户有效防止骚扰电话。并在通话结束后将本次通话的语音及文字转写内容发送到“ii电话秘书”的APP或小程序客户端,以免用户错过重要信息。 AI对现代社会来说已经不仅是一门科学、一个产业,而是涉及到各个方面。在营销方面,高段的AI电话营销方式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当AI成为骚扰电话的助力,就违背了技术发展的初衷,最终也会对各方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用AI治理“AI骚扰电话”的产品已陆续出现,看起来根治骚扰电话指日可待。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