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去拍电影了,那papitube怎么办?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从全球两万多封邮件中成长起来的papitube, MCN的本土化爆发 围绕papi酱打造一个平台的计划是在 2016 年 4 月 21 日的“广告拍卖会”上公布的。在招募发出一个月之后,papitube收到超过两万封邮件,来自世界各地,三百六十行。papitube也就以这两万多封邮件奠定了基础。 在上周刚刚微博视频刚刚公布的 9 月MCN榜单中,papitube名列第一:
papitube成立的一年多前,MCN的概念尚未在国内普及,在招募帖中,官方对papitube的定位是“一个集创新、有趣、正能量为一体的视频平台”,并未提到MCN。而在papitube成长起来的一年多时间,国内的MCN蜂拥而起,仅仅是微博在 2016 年就签约了 200 多家MCN。 MCN的英文原文是Multi-Chanel Network,直译为多渠道网络,代表案例之一是被迪士尼 5 亿美金收购的Maker Studio。国外的MCN寄生于YouTube,主要做的是签约内容再打包卖给广告商的中介生意。 但中国的MCN则要复杂得多,不久前在接受“刺猬公社”采访时,微博运营部副总经理陈福云就直言“国外的MCN和国内的MCN是两码事”。国内的MCN除了要帮忙找广告,还要涉及内容生产、分发以及用户获取等几乎每一个环节。 MCN从不为人知到现在PGC团队都往上贴,正是短视频飞速发展的同一时期。其中有着内在的合理性。 短视频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分工专业化随之而来,而分工带来的协作需求又导致机构化。原来一个人包办的创意、拍摄、剪辑、发行及商务,逐渐在一个机构内共同完成,这个机构就是MCN。 MCN的出现一方面是短视频逐渐成熟,竞争升级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有着更为现实的目的,帮短视频创作者解决用户、流量和变现问题。 有签约博主半年涨粉 160 万, 也有和平分手 MCN的运作是从挖掘/拉拢内容潜力股开始的。 从去年下半年蜂拥而起的MCN眼光都盯着微博、微信两大平台,一旦有爆款出现,前一天还无人问津的创作者后一天就会接到无数MCN的邀约,让人瞠目结舌的案例之一是“剪头小哥”,在未展露出任何才华的情况下,仅靠微博上几张照片就引发多家MCN争抢。
papitube签约创作者的时候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A 个人魅力。霍泥芳用了一个表演行业的常用词汇,“观众缘”。papitube签约对象都是有人设的账号,对创作者个人魅力的要求就更高了。签约@Kat and sid的原因之一就是“女生很可爱,男生很帅”。 B 有想法。“创作者内心有一套要表达的东西,有表达的欲望,而且他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毕竟短视频最重要的是创意。” C 镜头表现力。有些创作者有偶像包袱,放不开,还有人很“怵镜头”,这都会影响视频的呈现效果。 D 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 在这场抢人竞赛中,霍泥芳认为papitube有着自己的杀手锏。流量、运营和商务方面的扶持已经成为抢人中的标配,“我们会从创作者个人的发展出发给他提建议,充分运用papi酱的影响力,还有就是用成功案例说话。” 霍泥芳口中的成功案例之一是签约博主@Kat and sid,背后是一对中美跨国情侣,因日本APA酒店的反华书籍报道而声名鹊起。“ 4 月签的时候,他们微博粉丝 40 多万,现在已经 200 多万了。” 霍泥芳也介绍了在签约@Kat and Sid之后对他们的改造:“他们的视频一开始是十几分钟的,后来改成十分钟以内;原来发在B站上,后来是我们帮忙开微信,帮他运营。包括做广告,他们最初觉得接广告是对粉丝不忠诚,后来跟他们解释,其实粉丝都已经接受广告这件事了,才开始逐渐商业化。”离不开的还有@papi酱及papitube其它账号的流量导入,这是粉丝增长的关键之一。 也有失败的案例。“之前签过一个作者,片子创意非常棒,然后一期投入一两万给他们做内容,但片子效果明显不如签约之前,可能过去一个月做一期,特别精细化,但产量提升之后,就创意就跟不上了。”霍泥芳说最后大家只能和平分手,“他们投入了时间、精力,我们投入了资源和金钱,大家都奔着成功去的,但最后做不成也没办法。”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