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不知道诊所」开业,原来我们大家都有病
除了以上的有趣互动体验,知乎还邀请了寺主人、张小北等多位有影响力的各领域优秀回答者到现场做演讲。此外,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李松蔚也受邀为「不知道诊所」特别策划了一个心理团体互动实验,主题是「be real homie」,活动形式是令报名并入选的数名报名者在相应的时段内聚集到特定的房间内,抛去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在没有规则的环境中展现真正的自己。 李松蔚老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讲师,爱范儿在实验结束后对其进行了一次采访。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实验主题和形式?他是这样说的:
如果要划分这场实验的归属,那么必然是属于心理科。虽然「不知道诊所」还有其他几个科室,且相应不同病症文案,如久丧不愈症、镜头恐惧症、不学习空虚焦虑症等,但其实这些病症都跟我们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如何看待这些现场文案中的这些「病」呢? 在李松蔚看来,当大家都在给自己找越来越多的病时,就会越来越不把「病」当病,实际上这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这也说明现在的年轻人会用更包容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不完美,并把这些不完美当成自己的个性特点或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羞耻的、需要被某些「权威专家」评判的东西。
从某种角度看,李松蔚欣赏的这种不再迷信权威,而是自由发声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与知乎这个平台吸引他的地方正好是相同的。
李松蔚道。虽然不管选择哪个平台都一样可以让自己的读者看到这些内容,但知乎对读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因为当他们看到一篇回答时,不仅仅只能接收这部分观点,还可以继续翻阅并挑选符合自己内心的回答。 当然,除了输出内容,知乎对李松蔚来说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查看热点话题的前十回答内容,并以此了解社会百态。 谈及线下活动与线上的体验区别时,他表示:
就用户角度来说,线下体验确如此,我们会更专注细致地去观察那一面墙上写的什么。而从知乎的角度来看,线下活动还有更多的作用在于:宣传品牌价值。 在线下宣传方面持续发力的知乎在过去几年,知乎的线下活动基本只有一个盐 club 为人熟知,且只面向受邀请的用户开放。从某些程度上看,盐 club 可以算是一个「大 V 见面会」。而 2017 年知乎在线下的活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了。 今年 3 月底,知乎在北上广深等 16 个城市的地铁站、公交站等投放了大规模的平面广告。比起 2015 年「认真问答的社区」的广告,这一次的品牌推广要更为接地气得多——「每天知道多一点」。 (图自:36kr) 这一波广告风格的改变实际上也意味着知乎在整体调性和面向受众上的转向:从小众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探讨,到大众范围的分享和科普。对拿了融资的知乎来说,用户量,还可以继续涨;线下的知名度,也可以继续扩张。 今年 9 月底,知乎联合饿了么在三里屯开了家「知食堂」快闪店,主题是将与「吃」有关的内容以有趣的方式展示,内容包括「如何煎出完美的鸡蛋」「人们对鸡尾酒有哪些常见的误解」等。 这一次的「不知道诊所」,同样也是将知识场景化,但包括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了,互动形式也更为多样化。对熟悉知乎的用户来说自然是有趣且吸引人,那么对非站内用户来说呢? 爱范儿周日时在展馆门口蹲了一会,彼时入口正排着五层的之字形大长队,时不时队伍旁边就有几个吃瓜群众路过并带着疑惑讨论,内容重复相似,大概这样:
对于 9 月个人注册用户总数刚超过 1 亿的知乎来说,线上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但线下的确还需要继续开发。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