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行业风水轮流转,原因在于缺乏品牌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品牌发展史还不够长,第一代企业家普遍还在位,他们对于自己品牌的情怀与热情,可能已经潜移默化当中到了“偏执”的程度,打心底不愿意放弃自己创业多年的老品牌。宁可破釜沉舟,拯救一个无法拯救的老品牌,也不愿意投入精力让年青一代放手一搏,重新做一个新品牌。 但当我们观察成熟的大型跨国企业,都是有多品牌战略和多品牌管理梯队。他们对于不同的品牌,会进行不同的生命周期管理。如果有些品牌确实无法挽救,则会自然而然的宣告退役;而会将精力放在打造新品牌上。 当然市场上不乏老品牌翻盘的案例,比如OLAY、李宁等等。但这样的案例非常少,原因还是在于,现实当中操作起来太复杂,太困难,远不是专业能力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和人打交道,处理江湖纷争比处理专业工作所投入的精力还要多。 那么,假如老品牌内部团结一致确实想要去翻身,那么剩下来的,其实就是执行问题而已——首先,确定问题与差距出现在哪儿;其次,找到合适靠谱的人去执行;第三,少说话,多干活,坚持下去。 这里具体怎么操作,要根据不同品牌的差距和问题,而因地制宜的解决,不可随意纸上谈兵瞎指挥。 新品牌如何在一开始就不落下品牌课新锐品牌们普遍不太发愁流量增长,毕竟是自己擅长的招数;但普遍比较焦虑的是系统的品牌打造、系统的新品上市等等。其实新品上市,是基于系统化的品牌打造才能做的相对系统。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创业之初,就把品牌尽量放在心头,时常考虑,不要在一开始落下品牌的功课。但当然,也切忌,不要用力过猛的追求品牌,而忽略增长。毕竟,品牌是依托于增长的。 如何从一开始就不落下品牌课?现实当中,先聚焦一个点:独特性。其他都还是其次,当然基于独特性,还有许多复杂的品牌因素,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还是要再次重申,纸上谈兵太简单,现实操作全是坑。对于实战领域的品牌操盘手和团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提早放弃对花拳绣腿的增长秘籍的追求,踏踏实实的做好品牌基本工作,就已经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品牌人。 与同行共勉。
作者:麦青Mandy,HBG品牌增长研究院·创始人,宝捷会消费品研究院·执行校长。微信公众号:麦青Mandy专栏(ID:mqzwp2015)。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