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步骤,帮助设计师做好用户测试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在开发前的设计阶段就进行用户测试,能够更早发现问题、降低开发试错成本。可这一方法对于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来说还比较陌生。 我之前整理过一套产品设计流程,在这个流程里,用户测试就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虽然很多人对用户测试比较陌生,害怕尝试,但我认为用户测试不论是从可行性、实用性还是效率性上,都是很高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它有一定的认知和学习成本。然而一旦了解入门了,你会发现用户测试是一种高效科学提升产品体验的利器。 设计师做用户测试有什么好处?有人可能会质疑,设计师学会利用设计理念出方案就好了,测试不是用研的专业领域吗? 我觉得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甚至危险的。 首先,依赖设计理念做设计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很多设计理念没有一个量化标准,而且很有可能必须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才能生效。例如,“少即是多”要少到多少才合适没有明确、“情感化设计”要有多少情感才行、“以人为本”的与商业化的平衡是什么…… 这样的设计方法,就好比共产主义的口号,在特定的时候看起来也许很美好,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轻重,可能一边把自己推入深渊还一边自我感觉良好。 如果说团队里的用研能够承担用户测试的职责,那当然好。但以我的了解,很多公司的用研主要为业务做调研,实际工作更像是市场调研。为老板做报告PPT已经够忙了,他们没有时间精力顾也没有理由顾及到产品体验甚至是设计方案的优化。 而设计师能直接利用测试结果,为设计方案增加实质性的依据,无论是面子上还是里子上,都是有利的。 尤其对于需要较多汇报和论证的ToB业务来说,用户测试的效果更加显著。我的实际经验告诉我,要搞定甲方领导,用户测试远比设计理念有效得多。因为哪怕是对互联网和设计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知道,产品好用与否,用户才是最有发言权的。 体验评测流程用户测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的方式方法非常多,很多我都有实践或研究过。文章末尾我会告诉你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用户测试。 例如:眼动实验看似高大上实际上不但成本高而且很难让用户在自然的情景下做测试、 Think Aloud 虽然能够发现很多细节问题但是用户教育成本过高而且很难把握好平衡;Focusing Group 看似省时省力其实很难把听到用户的真实声音;用户参与设计耗时耗力还一不小心就被带节奏走偏了…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理科底子,我对用户数据说话的用户测试很感兴趣。这些年来大大小小做了十几二十次,被我带动着一起参与进来的设计师至少也有两三百人。期间我也和小伙伴们输出了一些体验评测报告,文末我会告诉你在哪里可以看到。 每做一次我都会总结问题、优化方法,直到现在终于整理出了一套适合产品设计者、较为通用、简明高效的体验评测方法: 1. 制定目标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一蹴而就,用户测试也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范围的。这个目标范围可以是一个功能列表,即评测产品的主要功能或本次迭代的主要功能等。 例如一款快餐外卖小程序的目标范围可能是:
除非做得很细,否则不需要很复杂,就是圈一下几个功能就好。 2. 编写任务你需要写一个任务列表给测试用户,让他们看着这个任务列表使用产品,不需自由发挥和现场询问,就能够把目标范围里的功能统统使用一遍。 例如上面那个测试目标的任务列表可能是:
这个任务列表要简短到让用户一眼看懂,明确到不需要用户现场提问,但又覆盖了目标范围内所有的功能。 3. 编写问卷任何形式的用户测试和访谈都最好附上一份问卷,一方面是记录备案,另一方面也是从用户那里获取观点想法的机会。 对于如何做问卷,谁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就是一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东西。不过我这里有一个从HCI教授那里得来的框架,还比较通用:
对于定量问题,为了方便统计,一般会固定分为五个/七个等级,例如:
4. 招募用户很多公司不愿意做线下用户测试是因为觉得需要的人太多,成本太高。其实体验评测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讲究质量和深度,并不像大数据那样无法确保质量只能靠数量来凑。 尼尔森在2000年经过试验表明,只需要5名用户就能发现80%的可用性问题,而真正重要的问题通常已经包含在这八成之内,剩下的二成问题一般都不会特别重要。这对于很多小版本迭代来说,已经足够了: 对于大部分轻量产品的小版本迭代来说,五名用户已经足够。再复杂的,一般也不会超过十多二十个。 招募的用户当然最好是符合产品目标人群的,尤其是对需要正式汇报的项目而言。毕竟精准用户的某些特别需求和认知想法会不太一样。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