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销十五年:迭代与进化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01深度分销早期作为低门槛、普适性的营销体系,因为从“最小营销单元”启动,对资源投入的要求并不高。 没有资源门槛的投入,并不代表没有门槛。主要门槛有两点:一是认知门槛。先悟透这个问题,率先行动,在演进过程中不断迭代,就是在为模仿者制造门槛;二是管理门槛。深度分销最终表现为人海战术,大量人员高密度投入,管理是极高的门槛。 因为深度分销门槛低,而且缺乏技术含量,模仿相对容易。因此,深度分销迭代很快,几乎2-3年迭代一次。 根据我的观察,自2003年以来,深度分销大致进行了六轮迭代,我分为七个阶段,其中有些阶段是相互交叉的。
02第一阶段:客情+陈列我把2003年称为深度分销元年(不同行业有差异,我以快消品行业为例)。2000年,市场重心下沉至“以县为基本营销单元”,代理商格局从此形成。 2002年,市场重心下沉的红利释放完毕,深度分销提上日程。从《销售与市场》组稿的文章看,2003年开始密集出现深度分销的文章。由此开启第一阶段的深度分销。 第一阶段的深度分销特征是:客情+陈列。表现方式是:深度分销八步工作法。 早期的深度分销,因为业务员刚上门,店主很热情,所以分销工作很简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陈列面,销量与陈列面成正比;二是客情,即与店主的关系,关系带来店主的推荐。 深度分销的拜访八步法有很多版本。早期的版本是我提出来的,后期的版本是魏庆丰富的。 早期拜访八步法包括:准备、打招呼、检查、出样、查库、补货、张贴POP、告别。 某烟草企业的“八步工作法”是:问候客户、查看出样、提供资讯、指导经营、了解需求、培育品牌、收集信息、告别客户。 魏庆对于深度分销的推广功不可没,他当时打出的概念是“从理念到实务”,并以“理至实”的笔名发表不少关于深度分销的文章。现在流传在网络上的魏庆版本的八步工作法,已经是深度分销成熟期的方法,内容非常丰富,并有戏剧化特色,在此不详细说明,感兴趣的可以网上探索“中小终端拜访标准八步骤”。 纵观深度分销过程,因为拜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拜访八步法一直伴随着深度分销。只不过,早期拜访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现在拜访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第二阶段:增量导向+基本工作面大致2005年开始,靠拜访就能解决销量的深度分销很快就过去了,并迅速转向以改变营销的基本工作面,以增量为导向的深度分销,我称之为“增量导向+改善基本工作面”。 这个阶段的深度分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阶段的深度分销,不再局限于“客情+陈列”等面子上的工作,而是涉及基本面的工作,是能够带来“销量持续增长”的工作。 深度分销的差距,就是从这个阶段拉开的。一是从面子上的工作,深入到基本面的工作;二是从单点的突破,深化到线和面的连动。这个阶段的深度分销已经有门槛了,主要门槛就是对深度分销的管理。 第三阶段:推广导向推广导向的深度分销,大致始自2008年。应该说,这个阶段的深度分销,从运营体系上已经很成熟了,深度分销已经完成了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的统一。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也让深度分销出现了短暂的效用递减。这个时候,有些优秀企业推出了新版深度分销,比如,统一在推广老坛酸菜的过程中,提出了“建立推广导向的销售体系”。当时,不仅客情+陈列无法带动新品销售,基本面工作的改善也很困难。 推广导向的深度分销有四个特点:
客观讲,推广导向的深度分销门槛较高,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管理能力。但是,真正落实推广导向的企业都取得极好的效果。 第四阶段:直供+KPI2010年左右,行业龙头之间的深度分销到了白热化程度,早期是对KA的争夺,让代理商无利可图;后期是对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争夺让经销商跟不上步伐。于是,中心城市经销商边缘化,不再直面终端,从代理商变成服务商,主要承担资金和配送功能,深度分销的主体从代理商,或者代理商+厂家,变成了厂家直供。这是只有行业龙头才能做到的。 既然行业龙头直供,而龙头企业的SKU众多,管理层次那么多,人员流动性又比较高。于是,深度分销的KPI体系逐步完善。虽然原来也存在KPI,但KPI的复杂化、体系化还是2010年之后。 拜访率、成交率、拜访周期、打击率、铺货率(还分数量铺货率、加权铺货率)、普及率、渗透率、二位陈列占比、活性化比率…… 为了管理这些绩效指标,还建立了CRC(顾客关系记录卡)、主管协同拜访、短信微信管理系统、终端分销系统以及销售管理系统。 凡是用KPI解决问题的都面临一个“老鼠戏猫”困境:一是KPI即使是真的,而且做得很好,但不一定有结果。KPI的技术指标,很难还原成销量。二是KPI所要求的工作,很难产生持续增量。 一般来说,当KPI成为主要考核指标时,就意味着模式丧失了力量。KPI发展到最后,定位、拍照等技术手段都用上了,成为上下级博弈的工具。 深度分销演变成直供,厂家销售队伍人员骤增。 2012年,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给整体下降,加之90后进入就业大军,直供面临极大的问题。 第五阶段:压货+买断深度分销以来,就存在占仓行为。但占仓与压货不同,早期占仓是为了占用终端资金,后期已经失去了占资功能。如果说占仓仍然在终端合理销售范围内的话,压货则是超出正常销售能力的占仓。 占仓演变成压货,大约是2010年左右。但普遍性的压货,则始自2014年。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