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云原生7大趋势预测
在 2020 年,Kata 代表的虚拟化容器会与传统虚拟化渐行渐远而更加“应用中心”,gVisor 为代表的进程级虚拟化也期待更多为应用的优化。我们相信在 2020 年的时候,我们还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安全容器技术,但展望 21 世纪 20 年代的头几年,我们期待软硬件的共同发展会让主流的容器引擎都具有更好的隔离性。 6、基础架构演进 基于 Kubernetes 的 Serverless Infras 架构演进一直是各大云厂商和社区关注的焦点。2019 年 12 月 AWS 在拉斯维加斯召开了一年一度 re:Invent 大会上宣布了 EKS on AWS Fargate 产品正式 GA,这个消息在云市场和社区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EKS on Fargate 提供了标准的 Serverless Infra.的用户体验,即用户购买了 EKS 的服务后,不再需要购买额外的 Infra 云资源(如VM,Nitro),就可以使用原生 K8s API 部署自己的应用,并且支持按量计费。 Serverless Infra.架构使得用户无需关注计算、网络、存储等底层基础设施细节,真正让用户回归到面向POD应用资源部署形态上去;同时管控面与数据面的强隔离能力将会是 Serverless Infra.架构的关键,除了对用户屏蔽底层基础设施细节外,Serverless Infra. 需要提供给用户一个安全可信的租户隔离环境 2019 年随着经济体全面上云,底层调度系统全面升级到云原生 Kubernetes + 轻量级容器架构演进,并且大规模部署在神龙裸金属实例上;同时基于 kata-container 的安全容器运行时技术趋于成熟,已经具备大规模铺开的条件。 站在新的一个十年,预计2020 年,将是经济体全面迈向基础设施 Serverless Infra. 的一年,Serverless Infra.架构将会基于神龙+安全容器架构,通过构建软/硬多租户能力,弹性能力和高度的容器自愈能力,为用户提供极致的安全、稳定、隔离性的用户体验。同时底层资源池共享也能有效提升整体资源利用率,并池后资源互通将会有效降低整体机器成本 7、应用开发 展望 2020,我们认为云原生+智能化将成为下一代研发平台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它将进一步降低开发者采纳复杂技术的门槛以及通过工具释放生产力。当所有复杂度都卸载到云上以后,我们将回到 10 年前开发单机程序时的高效。 站在新的一个十年, 2020 应用开发领域将发生如下演进: 从 Web-IDE 演进为 Cloud-Native IDE 2019 年是 VS Code 生态继续高歌猛进的一年,得益于其模块化的设计,VS Code 中的几个核心组件Monaco编辑器,插件体系,Language Server Protocol(LSP)等成为了Web-IDE的标准选型。社区也出现了code-server这样基于 VS Code 一行命令拉起 Web-IDE 的方案。 除了 VS Code 之外,Theia 也继续演进,尤其是基于 Theia 的gitpod.io 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把 gitpod 按钮集成在诸如 GitHub README 页面上,一键实现了从代码到预览的顺滑体验。 另一方面,大厂已有的 Web-IDE 方案也需要回过头来拥抱社区,彻底如 Facebook 完全从自研的Nuclide 转而投向 VS Code,而无论是 Amazon的Cloud9 还是 Google 尚未对外的 Cider,如果要在商业化上更进一步,支持 VS Code 的插件体系想必也是理所当然。 从 Local-IDE 到 Web-IDE 让我想起了当年从 PC 到移动端。虽说时至今日,不少专业工具 PC 端的体验仍然是移动端难以企及的,但移动端的主导地位早已不容置疑。 Web-IDE 具备开箱即用,环境一致可控以及和其它Web服务无缝集成的先天优势。接下来要做的除了继续补齐和 Local-IDE 在端功能的差距外,还可以结合分布式编译构建,集中式代码仓库,海量代码索引分析,云端协同等,提供真正的 Cloud-Native IDE。 工具 -> 平台 -> 标准 GitHub 今年推出了 GitHub Actions,通过它可以在工作流中灵活地集成各种第三方服务。GitLab 也在更早的时候就推出了可定制化的 CI 流水线配置。无论是 GitHub 还是 GitLab,它们都从早期单纯的代码托管工具成长为了一站式 DevOps 平台。 最早以 IntelliJ 工具起家的 JetBrains 不再满足于仅仅打磨 IDE,今年也推出了 Space,力图打造一站式研发团队平台。以项管工具 Jira 起家的 Atlassian,一直是自研收购两架马车并驾齐驱,今年通过收购又在自己研发平台的版图上增加了针对管理者视角的 Jira Align。 后起之秀如 sourcegraph 干脆直接在网站上号称自己是 The new standard developer platform。不管是基于 Dev 工具的右移,抑或是基于 Ops 工具的左移,当年的工具们都或多或少地长成所谓的一站式 DevOps/DevSecOps 平台。 那接下来,在这些平台之上是否能提炼出通用的标准?比如 CI 领域,是否能有一套 CI 流水线定义可以一统CircleCI,GitLab,GitHub Actions 诸如此类?是否也有一套 workflow 标准可以让用户在 AWS Step Functions, Argo, Tekton 之间无缝迁移? 在更高的抽象层面,诸如 Open Appliction Model(OAM) 这样的标准是不是能真正架起从业务架构到基础架构的桥梁。虽然如今的研发平台已然是诸侯割据的局面,但在云原生,标准先行的理念下,我还是会期待有离业务层更接近的云原生标准去串联起整个研发平台。 开发者工具从本地工作到云端协作 当前的开发者工具绝大多数采用的是 lift and shift 的方式从本地平移上云,产品设计针对的还是单人人机交互,移到云端的研发工具还没有很好地利用云端多人实时交互的能力。无论是多人协作(云已经让我们离彼此更近),还是人机协作(云已经让机器变得更强),我期待着出现进一步挖掘云端协作能力的创新点。 更多云原生研发平台涌现 以 Kubernetes、Serverless、Service Mesh、Cloud IDE 为代表的多项云原生技术在过去一年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意外的观察到,以中小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技术群体开始快速拥抱这个技术体系,并且通过云原生落地,快速的获得了以往互联网大厂才有的精英软件交付能力,比如复杂的流量治理能力,灰度发布能力,A/B Test 能力,多环境管理能力,基础设施一键拉起,快速扩缩能力等等。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