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的缓动效果(第1部分)
缓动,学名为Tween,缓冲移动的简称。要想页面内容切换起来舒服,就使用淡入淡出特效,要想让页面元素动起来自然,就要使用缓动效果。这两个混合起来,可以衍生多种特效的。感谢Flash开发人员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先行研究,我们直接把它们拆出来装在各种菜单与相册中。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加速与减速。
为了获取它们在页面上的坐标与尺寸,getCoords()与getStyle()又到出场时间了。对不起,我实在没有意思来炫耀我的函数。更何况getStyle()被砍去了不少东西,威力没有以前那么强大。
那么我们怎么移动呢?在javascript只有让它变为绝对定位对象,给它的top与left赋值。它就会立即移动到相应的坐标上。由于javascript处理位置变化太有效率,根本不可能让你有“移动”的感觉,感觉是直接从点C直接跳到点D。我们必须让物体每移动一点点,就停一下,让眼睛有个残影。根据人眼睛的视觉停留效应,若前一幅画像留在大脑中的印象还没消失,后一幅画像就接踵而至,而且两副画面间的差别很小,就会有“动”的感觉。那么停留多么毫秒最合适呢?我们不但要照顾人的眼睛,还要顾及一下显示器的显示速度与浏览器的渲染速度。根据外国的统计,25毫秒为最佳数值。其实,这个数值我们应该当作常识来记住。联想一下,日本动画好像有个规定是1秒30张画,中国的,比较垃圾,是1秒24张。用1秒去除以张数,就得到每张停留的时间。日本的那个27.77毫秒已经很接近我们的25毫秒了,因为浏览器的渲染速度明显不如电视机的渲染速度,尤其是IE6这个拉后腿的。要实现加速度,就是让它每次移动快一点点,让上一次移动的距离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便可。
明白了加速,减速就好办了。我们给第一次移动的距离一个很大的数,往后每次减少一点点,换言之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但这里有个注意点,如果有一次,它移动的距离少于1px怎么办?!它再往后也是少于1px。浏览器就会忽略这个值,当作0来处理。这样一来,它就会停在中途不动了。为了防止这样可怕的事发生,我们利用Math.ceil来确保其最小移动距离为1px,哪怕最后的匀速移动也要抵达终点。
现在函数的功能还很弱,主要是由于在抽象与制定上有所欠缺,如果克服这些缺点并配合Robert Penner大神的缓动公式,我们就可以搞出花样繁多的缓动效果来。而这正是下部分要讲解的,敬请期待,也希望大家多多留言支持。 转自:http://www.cnblogs.com/rubylouvre/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