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闲鱼开挂吧少年里 看到了4亿年轻人有多难有多拼
“这很不B站”“反正我没有《后浪》说得那么好,这夸赞可承受不起”“我们都没有看这个视频,可能是因为学校没有要求统一看”…… 后来,有媒体走访调研发现,转发何冰演讲视频的人,60后、70后居多,而真正的“后浪”90后、00后,却极少转发。 的确,《后浪》的第一视角并不是“后浪”,而是来自中老年人的俯视。 在这个视角中,中老年人强行赋予年轻人开挂的人生,并顺势将“后浪”们捆绑在消费主义的旗杆上。 而就在7年前《福布斯》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大众富裕阶层目前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其中70后在总体数量中占比逾3成,成为中坚力量。 因此,《后浪》很努力描述后浪,只是内容很不后浪。 6月6日,快手与朝阳冬泳怪鸽合作了另一个同样受争议的演讲视频——《看见》。 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看见》是和《后浪》反着来的。 《后浪》开场是气象恢弘的登月场面,《看见》则是穿着破旧衣服在简陋的厂房跳舞的农民工。 《后浪》的喜悦是在国际电竞比赛夺冠,《看见》的喜悦是在乌苏里江收获大马哈鱼; 《后浪》的年轻人在埃菲尔铁塔下雀跃,在南太平洋小岛撒欢;《看见》里是借助假肢行走的孩子,开大卡车的婚纱女子。 …… 《后浪》太优越,《看见》又有些矫枉过正。 他们一个想用极少数、极奢华的精英UP主来代表整个年轻群体,另一个又想通过极其小众、过分草根的“边缘型”人物来代表整个年轻群体。 看了《后浪》觉得自己不如人,看了《看见》又觉得自己很优越。然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恰恰生活在二者没有顾及到的中间地带。 这个社会的确需要《看见》《后浪》,年轻人也的确需要快手、B站这样的能够表达自我的平台。 这两支视频,之所以受到争议,很大的原因是,他们都在基于平台自身自说自话,通过放大平台自身立场,模糊掉绝大多数年轻人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处在当下“人才过剩后遗症”时期,年轻人需要的不是突然被一小部分人所代表。真正需要的是把问题摆出来,然后,去探索有没有真正的触手可及的、属于这代人的“开挂”方案。 在科技圈有这样一句话,“越晚建成的生产线,往往就越先进。”因为,后建成的生产线,通常已经弥补了之前的缺陷。不得不说,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与阿里巴巴旗下闲鱼APP联手推出的《开挂吧少年》,称得上这个时代“后建的生产线”。 新时代的“开挂”形式,虽然不如朱松纯院长、姚期智院士们当年来的那么猛烈,却是属于当代普通年轻人每一个人的机会。 年轻人更需要触手可及的机会 相对于此前热议的《看见》《后浪》,《开挂吧少年》更接地气、更加单刀直入,一开场就瞄准了“人才过剩后遗症”问题: “年纪轻轻的你,好像拥有的不多。没有背景,没有毕业。” “刚刚毕业,没有名校光环。” “名校毕业,但没有工作经验。” “有经验,但是没有通往大城市的钥匙。” …… 年轻人第一视角的《开挂吧少年》,不仅描绘了困惑中的年轻人的整体画像,涵盖了普通人看见和看不见的各种后浪。即使没有覆盖所有人,也基本取到最大公约数。 并且,这更像是对前两支视频所粉饰的问题所做出的解答。 作为在校大学生陈娅茹,不想被60后、70后定义。如她在《开挂吧少年》中所说:“不做常人眼中的00后,我只做自己眼中的优等生。” 因为爱好,她穿上精致的汉服,但她不只是把国风当成消费品穿在身上,也将自己爱好的产品开“挂”到闲鱼。 能够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爱好,才更能长久。 不仅如此,像陈娅茹这样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就有了创业经验,未出校门,简历已经“开挂”。 不仅是在学校中,毕业之后,年轻人应该去做什么,别人说了也不算。 “不是朝九晚五才算正业,我用热血也能写好人生篇章。” 动漫创艺人张子成,靠动漫、手办,在闲鱼收获500多万点赞。玩物,主要是能当成事业的玩物,让他更励志。 并非所有年轻人的机会都在大城市,甚至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卯足了劲考研、考博。与其在大城市拼个“你死我活”,不如跳出这个圈子,换另外一种生活。 “逃离北上广不是贪图安逸,足够努力的人,无论在哪都能凭着一腔热忱,开挂向前。” 闲鱼的玉石带货主播马天敏,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了。回到边疆老家,她对于直播、电商的优势更加明显,发光发热的机会就更多。 即使身处边远小城,被群山阻隔,只要打破思维边界,勇于行动,人生就没有边界。 在周振锋身上,我们更能看到年轻人的“跨界”,或者说“新边界”。 他的职业就很跨界:轮胎雕塑家。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