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双11退潮后的消费暗礁 可选消费的凛冬将至?
女性的妆容往往与家庭经济实力密不可分,例如更加白皙的皮肤,意味着远离低产出低收入的体力劳动;更多的文化消费则意味着更好的修养。对于中下社会阶层来说,效仿上层女性的动力非常强劲,第一步便是购买美妆产品。 在经济的繁荣的时期,女性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更好的消费品和奢侈品。但在经济萧条期,女性则只能购买口红这种相对廉价但效果明显的化妆品,也就是著名的“口红效应”。 但在目前中国,热销的不仅是口红,还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美妆产品,在下沉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网红带货售卖的各种中低端面膜,和欧美大牌奢侈品一起,齐齐卖出了巨大销量。 因此并不能简单的用“口红效应”来总结如今的美妆市场,这更像是一种糅杂了口红效应、电商生态下沉和高端消费增长的混合状态。 身处“五环外”的女性消费者,受到直播与微商带货的影响,开始进行互联网化的美妆消费(很多人甚至在此前没有美妆消费习惯),高收入群体可以继续稳稳享用最高端的产品。 而那些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城市女性——特别是年轻人,则希望通过口红、香水、面膜的购买和使用,在职场与情场中获得更大的吸引力,即便这必须挤占她们在其他方面的消费。 通过美妆投入获得“身份认同”只是表象,认同之后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在经济环境变化的状态下显得更为迫切。女性在购置房产方面的压力比较小,也让她们有更多的动力在妆容方面去投资自己。 与美妆消费类似的是,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男性会比平时花更多的钱去喝酒,甚至是会购买相对高端的品类来放松心情,对抗焦虑,被看做是男性版“口红效应”。 今年双十一酒类消费直接反映出了这个趋势:据京东的官方数据,截止当天上午9点,京东超市葡萄酒、啤酒品类整体1小时成交额达到了去年同期的6倍。其中,精酿啤酒、进口啤酒成交额是去年同期10倍,洋酒整体成交额是去年同期4倍。 另外,最大的酒类垂直电商平台酒仙网的销量同比去年增长了82.46%,青岛啤酒在2019年双十一当天销量同比增长212%,国产红酒的代表品牌张裕,也在全网渠道取得了15%的增长。 因果相循。美妆和酒类市场的增长变化,根源在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2019年“双十一”活动上,这些商品销量的增长,又反过来印证了一些问题的存在。 消费市场的繁荣是真实的,向上升级,向下下沉。零售商的促销手段花样翻新,整个行业水涨船高,但任何增长曲线都不会永远陡峭。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数据深处的真相,更像是潮起潮落后隐藏的暗礁,只有被发现,才能被改变。 尾声 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作者描述了消费时代后期,人们情绪上的变化。 “到了9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弥漫着一种焦灼情绪。当时人们关心的不是他们已经拥有什么东西,而是他们还需要买更多的东西。尽管人们也担心钱不够花、买不起想要的东西,可是他们仍在不断拔高对‘高品质生活’、‘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心理定位。” 但是到1996年,美国消费者的“焦灼情绪”并没有再延续下去,而是演变成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当时,仅有25%的美国人相信未来五年的生活水平将会有所提高;而近乎50%的国民认为,下一代的生活水平不会优于当前。 情绪的变化最终传导到了消费层面:美国人的理性消费意识觉醒,名牌意识淡化,价格回归,衣着不再光鲜,汽车也回归为代步工具,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今。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社会》一书中则写到,随着15岁至64岁的“生产年龄人口”在1995年见顶之后,消费主义开始快速退潮,消费社会瓦解。2007年后,日本总人口开始逐渐减少,全社会的经济能力、购买能力开始降低。 到2015年之后,日本80后,90后被称之为“开悟世代”,这一代年轻人在生活上厉行节俭,提倡“无必要绝不轻易消费”。“开悟世代”的年轻人不买车,不去外国旅游度假,不买名牌服装奢侈品,买衣物以舒适便宜为主,通常在网上购买平价货[8]。 2019年,关于“双十一”的舆论明显悲观了许多:在不断增长的销售数字面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提不起兴趣。每个人都明白这个数字不会永远线性,那么在这个时候,对变化的观察就变得更有价值。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们的购买偏好也终究被社会财富流动大潮的起落所改变。这种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每个人的财富数字本身。(来源:亿欧网 文/贾萌 杨旭 编选:)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