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张勇与刘强东的第一次交锋
2018年底,突然外部媒体和坊间开始有一阵谣言说什么老菜被老逍干掉了,盒马要换帅,传播的时间刚好是内部开会商讨猫超生鲜B2C业务去留的时候,也是老菜和老鼎掐的最凶的时候,当时猫超已经独立成军(2018年11月26日,原CEO助理李永和升任天猫超市事业群总裁),我们的确有点被动,只是老菜最后找了老逍谈了几轮,并得到了支持,于是猫超生鲜这个事情就没必要再闹下去了。 这场暗战的最终结果,是以李永和的天猫超市-生鲜频道关闭收场,淘鲜达至此在阿里内部地位与猫超平级,猫超当前硕果仅存的线上生鲜业务——鲜美菜场转交给盒马。天猫超市当前从业务上并非不能涉足生鲜行业,但从理论上至此开始已经不再与盒马生鲜团队有任何直接关联,双方仅维持事业群之间的合作关系。 易果出局,猫超有变,盒马得势,围绕阿里巴巴在商超生鲜赛道上的一系列内部动作,归结其因皆出自外部竞对带来的变化。在这条强调采销供应链,仓储物流体系搭建,以重资产为核心的特殊赛道上,阿里有且仅有一个对手,它就是猫超、盒马两位现任主帅在老东家时各自的所在部门——京东超市与京东到家。 事实上从开局来看,天猫超市实际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先发位置。
反观彼时京东,甚至连快消和生鲜团队都尚未建立,中间经历了O2O弯路——讨论生鲜做不做谁来做,自己做还是交给永辉的问题而耗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因此从开局上至少比天猫晚了3年。事实上,天猫超市内部早期认定的对手实际并非京东,而是由来自戴尔的两位全球副总裁——于刚和刘峻岭共同在上海于2008年创办的1号店。 1号店为中国快销品B2C行业立下了难以磨灭的标杆,天猫超市、京东超市至今仍在贯彻不少1号店当年独创的运营及组货思路 1号店主要是以常保快销品为主,2013年时就已经上百亿GMV的体量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大食品行业带来的业绩快速增长,同时1号店最早做了线上的大零食,尤其是进口食品,且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电商仓,当时1号店供应链端有一个名叫品牌直通车的东西,它的模型是跟整个国外零食日化品牌进行采购和对接,由于是跟国际大牌完成销售的联动到整合市场活动,导致他们的品牌食品销量远超同行,由于高频的特性大食品类目很快拓展到了日化电商 1号店合作伙伴的一位朋友告诉「朱思码记」,1号店和猫超在早期竞争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为采销模式,而后者采用的是代销模式。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天猫在2015年前并没有足够的采销端人才储备,以POP商城为大盘且天下无敌的天猫并没有意识到商超赛道和阿里以往的新业务形态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使得猫超无论是在招商,品牌联动,还是运营思路上仍然追随天猫的类目运营思路,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猫超团队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提升——在蛰伏7年后的2018年11月,猫超才正式宣布独立成军为独立事业群,这与诞生2年便独立成军的盒马鲜生有着鲜明的对比。 最终,这种追随天猫类目运营节奏的思潮在2017年8月2日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尽管阿里公关部第一时间对沸沸扬扬的“猫超解体论”进行了严正辟谣,但不可否认事实是猫超在这次组织架构调整中将原本的独立的猫超小二职能确实划分到了天猫的各个类目,以猫超商家向「朱思码记」口述的表达就是:从过去对接两个小二,变成了一个人。 猫超真正转型网上超市的契机,实际发生于2015年-2016年底新零售战略公布前后,阿里后续2年内通过资本运作形式入股高鑫零售、大润发集团等实体商超集团后进行的采销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又以靖捷为代表的宝洁系空降天猫管理层,传统品牌、商超采销出身的职业经理人也纷纷加入阿里巴巴。 于2019年3月被蒋凡接替的前天猫总裁的靖捷——曾于2016年2月任天猫快销品事业组,分管天猫超市 然而,恰好是这段调整期为京东超市留下了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1号店在此期间出于自己业务上的需要,玩起了高频带低频的策略——他们首先向京东视为根本的3C类目中以年轻人为核心消费群的消费电子产品扩张,而这时京东采取了击败当当、苏宁时的惯用战术:组建的京东超市快销品行业小分队,开始跟1号店贴身肉搏价格战。由于京东和1号店一样同为自营采销体系,使得在两家在交锋中即便无法立刻取胜,也至少能够维持至少谁也吃不掉谁的基本态势。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