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畸变”:一年从1000人到5000人 每日花费百万广告费
水滴筹官网宣传语 一个个生病需要捐款治疗的患者故事,开始在朋友圈炸开。 和传统筹款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既有熟人背书,又有人情味。很多人因此完成了保险启蒙:“如果我也得了病,怎么办?” “我们的扩张很快,甚至超过了比我们早做两年的轻松筹。”水滴筹员工许慎透露。 “创始人基因,决定了公司基因。沈鹏有建立美团外卖的经验,组建地推铁军,恰恰是他最拿手的。”邓雨洲看过水滴筹当时的数据,他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增速惊人”。 在早期,水滴筹并不收管理费,“当时市面上的其他平台都收费,我们很快占据了市场”,许慎称。 亏本赚吆喝,急速形成自己的流量池,这是典型的互联网进攻战略。 流量池形成之后,水滴开始了第三步布局。 2017年5月,水滴保成立。 “水滴给投资人讲了一个完美的故事。”邓雨洲称。 互助和筹款,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极好的保险流量池。 特别是筹款。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个固定的模板,先展现这个人没生病之前的幸福生活或者家庭,再展现他生病后的绝望和无助。”邓雨洲将这个场景,称为“慢刀子杀人”。 这两个场景有爱心、有恐惧,且是一个强场景,按照道理,吸引的都是保险的精准用户。 借助这样汇聚过来的流量,再去销售保险,进行终极的变现,这个商业故事太吸引人了。 水滴互助、水滴筹和水滴保,这三个板块组成了水滴的保险王国,水滴开始探索变现之路。 03极速变现 在水滴保成立一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保险,真正火起来了。 2018年下半年,保险在线上的销售局面,突然被打开。 这其中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巨头不断教育市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80后、90后成长起来,愿意接受在互联网购买保险的方式…… 在这期间,多种保险模式成功跑通。 比如,采用纯保险流量模式的蜗牛保险、小帮规划、多保鱼。 再比如,赋能B端的慧择…… 水滴也踩中了这一波红利,开始了急速变现之路。 2019年,水滴极速狂飙。 “我们公司从1000多人,扩张到了5000多人。”一位内部员工透露。 水滴在2019年到底扩充了哪些业务线? 2019年7月,大都会人寿中国创始人之一李佳,宣布加入水滴。 在保险圈,李佳的名气不小,算是电话销售圈泰斗级别的人物。 李佳到水滴之后,就开始给水滴搭建电销中心。 变现的第一步,是电话营销。 而变现的第二步,就是社群营销。 “水滴上线了私域流量的玩法。”许慎称,水滴借鉴了蜗牛保险等平台的商业模式,把一些有意向的用户拉到群里,进行私域流量的转化,对用户推荐“保险规划”。 运营私域流量,需要大量的人力。“水滴组建了一个运营团队。”许慎称。 但是,水滴的自有流量池变现之路,却走得不算顺利。 许慎透露,互助和筹款的用户在转变成保险用户的过程中,“转化率太低,效果不理想”。 首先,水滴积攒下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好用户。 比如,“互助这个场景,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越有病的人,越来参加互助”。资深保险从业者王海洋表示,一般留下来的,都是有病的坏用户,而好用户会慢慢离开。 其次,这些用户的黏性,并不强。 以互助的用户为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投完互助之后,就再也不点击页面进去看了。他们和互助产品最大的衔接点,就是收到提醒:“你要继续缴费了。” 在被缴费通知骚扰几次后,大部分好用户就会选择取消互助。 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太下沉,保险的转化率并不高。 据公开资料,水滴70%以上的用户均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 正因如此,水滴与快手、拼多多、趣头条一起,被业内称为“下沉市场四大天王”。 但在这个市场,用户保险意识刚刚觉醒,客单价都不算高。 “当时我们看过水滴的数据,转化率实在是不尽人意。”邓雨洲称,这就是为什么水滴要去外面购买流量的原因——自有流量转化不足,需要外部流量进入,急速把用户规模做起来。 但是,沦为流量购买方的水滴,是否还能撑起70亿的估值? “在保险这个场景里,纯粹的流量买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邓雨洲称。 在其他行业采用这种方式,也许可以走通。 比如说电商,早期拿资本的钱,烧钱获客之后,用户就留在了电商平台上,以后还可以复购,慢慢盈利。 但保险不行。 保险是典型的弱需求、销售驱动的产品,用户很难复购。 邓雨洲觉得,在水滴6亿多用户的流量池里,对用户慢慢培养、慢慢淘洗,最后让他们形成品牌认知,这个模式有可能跑通。 但用互联网的方式,烧钱买卖流量,这个模式“就不性感了”。 “这家公司想跑得更快,没有遵循‘保险’这款产品的规律。”邓雨洲认为,水滴的目的,就是迅速扩张,成为不可撼动的巨头。 但是,一年时间扩张5倍,这个发展速度的离心力实在太强了,水滴已经很难控制。 “水滴筹这个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5000多员工的管理问题,会越来越明显。”邓雨洲称。 水滴加速狂奔,到底是因为资本裹挟,还是因为创始团队的基因? “双方是相互作用的。”多位投资人都用一个词形容过沈鹏,那就是“进攻性极强”。 “发现风口,急速猛冲,没有考虑过最后如何收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邓雨洲说,“水滴似乎永远在找下一个故事。” 水滴距离上市,似乎就差临门一脚。 对于类似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 2018年4月,媒体曾报道,滴滴最早将于当年上市。 两个月后,一位郑州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司机杀害。两个多月后,类似事件在浙江再次发生。 两起恶性事件的接连发生,以及不当的回复,让滴滴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形象一落千丈,上市暂时搁浅,估值也被调低。 这一次,水滴会重蹈滴滴的覆辙吗?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来源:一本财经)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