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创业 为何“保鲜”那么难?
消费者孙先生一直是盒马鲜生的忠实用户,他感觉以前买的蔬菜都比较新鲜,但最近几个月却发现质量越来越不理想。比如一款长期购买的西红柿,价格很高,以前质量也都非常好,但后来有两次送来的都是青绿色,根本没法吃。一个星期前购买的芹菜,都是干巴巴空心的。此外,近一个多月来买到不新鲜的黄瓜、菠菜时有发生。孙先生觉得盒马非常方便,已经离不开这个服务了。但是,如今时常会遇到不新鲜的菜品,真的让他很挠头:“贵一些可以,但一定要保持品质啊!” 当然,在高昂的成本压力下,消费者也不能一直用平台在高补贴时期的价格作为消费标准。但是,用户可以体谅平台的价格上涨,却不能忍受涨价的同时品质却如此下滑。 在回顾过去半年来生鲜电商行业的新闻时,可以发现不乏各大知名电商平台的负面信息:例如每日优鲜这样的行业独角兽,被曝光将死水产与活鲜混放、或在冷冻后作为冰鲜水产售卖;果蔬变色后才下架,本该一小时送达的蔬菜在仓库滞留超一周。 前不久还有媒体在“卧底”后曝光盒马鲜生存在以死鱼冒充成活鱼的现象:当用户要活鱼,则配送活鱼产品;而当用户下单注明需要“宰杀”时,工作人员用死鱼宰杀再进行配送。诸多事件曝光之后,用户对于这种生鲜配送的模式自然产生了更多顾虑。 虽然一些平台方一直在强调品质是它们工作保障的最优先级,但用户和市场的反馈不会骗人。说实话,无论是新的生鲜创业企业还是巨头孵化出的新业务,前期用补贴聚拢用户确实可以迅速培养出用户的使用习惯。这就像网约车、共享单车等项目一样,虽然这些企业还在亏损,但如今的消费者在出行方面确实已经彻底的改变了习惯。从这一点上来看,网约车、共享单车的前期烧钱是成功的,但是烧钱之后呢? 有人说,生鲜电商对于如今越来越懒的消费者而言正在变成刚需,人们都不愿意下楼买菜、买水果,都希望有人能为其代劳。但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刚需的完善必须是建立在商品品质有保证的前提下。 试想一下,当我们频繁购买到发霉的玉米、蔫软的圣女果和枯干的绿叶菜时,是会继续下单还是走下楼去旁边的菜市场(超市)?(来源:懂懂笔记)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