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扎根乡土:从“第二部门”到“社会型企业”的深层衍化
“不少电商企业也开展线上农产品分销,虽然缩短了交易流程,但是运输成本并不低,而且线上流量获客成本日趋高昂。”某电商平台内部人士对互联网江湖团队表示:“这些企业助农,只能说是生产资料的结构性调整而非正真的生产成本的结构性改革,助农电商的公益性属性更大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拼多多模式本质与格莱珉模式一样,都是基于跑得通的商业逻辑之上,打造一个产业助农的良性自循环生态体系。不过,相比格莱珉模式专注普惠金融,拼多多对农业的触达更深,也更能够针对我国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下乡村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地区急缺懂农业、有商业基础的人才,乡村地区不缺好的资源,缺的是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的知识和能力。 在人才方面,早在2018年,拼多多便创立“多多大学”,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帮助乡村地区培养更多的新型农业人才。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多多大学”已经培育全国省区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累计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2019年 ,拼多多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在5年内培养1万名新农商,为乡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打下人才基础。 再比如,为了把人才留在乡村,拼多多开创性的推进“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策略,在产业、人才等要素的市场化机制下,引导更多的人才返乡,从而带动乡村电商产业、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表彰为什么要颁给拼多多等企业? 一方面,为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目标,拼多多等社会企业确实有一份功劳。另外,还有一个层面是,中国企业从来不缺乏担当,比如疫情期间就有不少企业出力,但真正缺的是能够带动乡村产业的企业能力。 表彰本身其实也有更多引导意义,即,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像拼多多一样,不仅要有初心,更要通过创新,具有真正带动乡村发展振兴的能力。 拼多多模式,为很多企业提供了一个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的样板,这也是除了扶贫之外,“拼多多模式”留给社会的另一个重要财富。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