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病毒竟然这样传播?隔离期的你必须注意这些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病毒会不会在小区单元上下楼层间进行传播?2003年“非典”疫情香港某小区1人间接造成321被感染,其中42人死亡的案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为什么疫情高发区下水道一定要保持通畅?处在隔离期的你和家属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我们来一一解答。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情况是我们每个人最近都在关注的重要事情,这次疫情之所以造成人们的恐慌,不仅是因为当前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消灭人体内病毒“专门的药物”,而且还在于病毒极强的传染性让人防不胜防。 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我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染方式分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粪口传播(消化道传播之一)也必须引起警惕,特别是处在居家隔离期的朋友。什么是粪口传播,它的传播依据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
粪口传播是指细菌、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然后又进入人体消化道感染人。常见的粪口传播疾病有甲肝、戊肝、霍乱、手足口病、伤寒等等,“病从口入”就是最通俗的解读。
2月13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和李兰娟院士团队都发布,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了活病毒,引起了人们对于病毒粪口传播的注意。18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曾两次提醒:下水道的通畅极为重要! 钟南山认为,新冠状病毒不一定通过消化道传播,而是因为下水道中污染物干了,又通过空气传播,人们吸入造成感染。对比钟南山院士此前所讲:“在湖北、江西等有些地方,还有使用便桶以及在鱼塘里洗刷的习惯,需要引起防控方面的注意。”这样来看,粪口传播的途径还会发生转变,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 汇总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直接通过粪便途径传播,这种比较好理解,即“病从口入”。另外一种就是,含有病毒的粪便形成气溶胶再传播。举个例子,病毒感染者上完厕所后,冲马桶的强大冲击力导致带病毒的粪便可能挥发到空气中,如果厕所通风条件不好,陪患者上厕所的家属,很有可能被病毒传染。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2003年非典中的真实案例,对于正处在“隔离期”的朋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警示,并做好自我防护。
2003年3月22日,位于香港某区的淘大花园出现了一例非典患者。这在当时并不是大新闻,因为事发时香港已经有100多人感染了非典。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此后的十多天里,非典疫情在这个小区飞一般的开始蔓延。从3月22日到4月15日,淘大花园一共出现321个患者,最终数据显示42人死亡,成为全球范围内短时集中爆发SARS疫情的重灾区。而在这个社区中,疫情爆发最严重的当属淘大花园E座。 因为当时接近一半的患者居住在E座,最终42名死者中,也有22名是出现在这个楼,而且当中大部分住在E座上下楼层垂直的单元。造成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已经感染了SARS的人去香港淘大花园小区E座探亲,当时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 出现腹泻症状的他,在亲戚家使用了两次卫生间的马桶,因此病毒被传播到下水道。两天后,该病人的亲戚因为相同症状入住了医院,很快被确诊为SARS,接下来淘大花园陆续出现SARS病例。
后来报告显示,元凶就是卫生间地漏下——U型存水管道。一般情况下,卫生间的下水管都使用了U型管道进行隔离。U型管道要起到隔离作用,其中必须有水。但凑巧的是,当地住户多数没有用水冲洗卫生间地面的习惯,卫生间地漏U型管道长期无水,为病毒扩散提供了途径。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