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MySQL数据库Innodb内存结构和其是如何使用内存的?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概述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许多关于Innodb如何使用内存的问题。我这里将简单介绍一下innodb内存结构,然后以innodb启动时的分配情况做一个解释。 1. INNODB内存结构 (1) 聚集索引与非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主键,有序,存储顺序与内存一致 非聚集索引:非主键,无序
(2) 缓冲池: 缓冲池用于存放各种数据的缓存。Innodb总是将磁盘中的数据(数据库文件)按页(16K)读取到缓冲池,然后按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来保存缓冲池中的数据。 如果数据库文件需要修改,总是先修改在缓存池中的页(发生修改后,该页为脏页),然后按一定频率刷新到磁盘中。 (3) insert buffer(插入缓冲): 使用条件:1.索引是辅助索引;2.索引不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主键索引不使用插入缓冲。主键索引是聚集索引,插入是顺序的,执行效率比较高,就不借助缓冲了。 但是,当表中存在辅助索引(非聚集索引,非主键)时,不一定是顺序的了,这时需要离散的访问,插入性能会降低。 所以,对于非聚集索引的插入和更新操作,不是直接插入到索引页中,而是插入到缓冲中,再以一定频率执行插入缓冲和非聚集索引叶子节点的合并操作。 注:由于非主键索引叶子节点存的是主键和当前列值,所以使用非聚集索引查询时,先查辅助索引的那颗树找到对应的主键,再查主键索引的那颗树,会查两次,效率不高。 (4) redo log(重做日志): 在事务提交的时候,Innodb会先把数据从磁盘中读到内存进行修改,然后把事务日志写到日志缓冲(log buffer),然后再刷新到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中进行持久化,然后再定期刷新到磁盘中。 用于在实例故障恢复时,继续那些已经commit但数据尚未完全回写到磁盘的事务。 (5) double write(两次写): 为防止redo log在写的过程中损坏,我们需要留个备份。若出现故障,先从备份中恢复redo log,再进行数据恢复。 (6) undo log: 记录数据修改前的镜像,用于将未提交的事务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undo操作:当Innodb存储引擎回滚时,它实际上做的是与之前相关的工作,对于insert操作,Innodb会完成一个delete,对于update,则会执行一个相反的update,将修改前的行放回去。 (7) 自适应哈希索引: Innodb会监控表上索引的查找频率,若发现建立哈希索引会提升速度,则自动创建哈希索引。不是对整张表建立索引,而是根据访问频率对某些页建立。 (8) 事务提交: 事务进行过程中,每次sql语句执行,都会记录undo log和redo log,然后更新数据形成脏页。然后redo log按照时间或空间等条件进行落盘,undo log和脏页按照checkpoint进行落盘,落盘后相应的redo log就可以删除了。 此时,事务还未commit,如果发生崩溃,则首先检查checkpoint记录,使用相应的redo log进行数据和undo log的恢复,然后查看undo log的状态发现事务尚未提交,然后就使用undo log进行回滚。事务执行commit操作时,会将本事务相关的所有redo log都进行落盘,只有所有redo log落盘成功,才算commit成功。 然后内存中的数据脏页继续按照checkpoint进行落盘。如果此时发生了崩溃,则只使用redo log恢复数据。 2. 一些重要的概念:
3. Innodb 使用的内存包括:
4. innodb内存使用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812/16384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可以简单的用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20 计算,对于OS_THREADS * 368
举一个例子: 如果你的innodb_buffer_pool_size有1500MB,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20 MB,innodb_log_buffer_size = 8M, Innodb 将会向系统申请内存为= 1500M + 20M + 8M + 1500/20 M +17.5 = 1620.5M 根据以上的条件可以算出Innodb最根本最需要多少内存,这样对于服务器的内存使用也可以有一个规划了。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