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 搜索体验的设计套路
下图是某App的截图,需要注意取消按钮的形式,避免与清除icon冲突,引起用户困惑。 图12 避免取消按钮和清除icon冲突
分析关键词联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两种匹配机制:一种是输入过程匹配,一种是输入完成匹配。 输入过程匹配:在输入时,每输入一个字/字母/字符,就进行一次匹配,同时更新页面信息。这里更新的信息,可以是针对输入内容进行推荐的信息,也可以是直接的搜索结果。 前者是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关键词联想,如输入“女”,推荐信息显示“女包”“女鞋”“袜子女”等等。这种方式可以即时提供搜索建议、引导性强、可提高效率。 后者则是每输入一个字/字母/字符,就立即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搜索,同时把搜索结果展示出来。这种无需点击搜索按钮就实时展示搜索结果的方式,被称为“即时搜索”。 即时搜索可以直接、快速地看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搜索效率,但对计算能力要求高,若计算能力跟不上,则可能需要等待加载,从而影响体验。一般适合于数据量不大或者数据库已经下载到本地的情况。 例如,QQ邮箱预先已下载部分数据到本地,搜索可即时看到结果(仅包含已下载的数据),点击“在服务器上继续搜索”,才向服务器请求数据。 输入完成匹配:仅在输入完成后,点击“搜索”按钮时,才开始进行搜索、匹配,直接展示搜索结果。这种方式省去了对输入过程实时分析、引导的过程,适用于对搜索功能要求不高的情况。 图13 即时搜索与输入完成匹配 目前很多App采用组合方式:输入过程关键词联想+输入完成执行搜索。 这是一个很讨巧的组合。既对用户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又减少了请求次数,避免出现等待加载的状况。
关键词到底有什么作用?简单来说是:联想、匹配、引导、纠正。展开来说,有四个作用:
关键词的展示形式比较灵活。最简单的是根据输入词,直接展示联想的关键词(如今日头条),但因为页面空间有限,被键盘遮盖后只能露出几条,于是大家又发明了二级标签。它伴随关键词一起出现,提供更多相关的入口。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