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人工智能 新风口来了?
也有企业认为,技术成功并不代表商业成功。医疗器械前期推广时几乎不计成本,比如深睿医疗,捐赠给武汉的机器每台价值80万元。如今,大家看到了新技术的价值,而下一步是如何在市场立足,这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 实际上,上海对医疗企业的扶持程度已经很高,走在全国前列。深睿医疗在上海徐汇区的产业园设立分部近2年,与上海的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所、各大医院都建立了深度合作,也是上海人工智能大会的参与者、医疗板块分论坛的协办者。上海有关部门还为企业做了各种项目申报、推广,正因如此,“我们打算下一步把更多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海。”乔昕说。 但是,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共同提及,上海对小微企业——即便是高科技型小微企业,扶持和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总部达到300人以上,行业内已经算规模不小,但仍然无法和互联网巨头、跨国企业相比。当医疗企业已经拿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的专项,在科技口对企业研发实力比较认同的情况下,产品真正落地时、推广应用时、探索商业模式时,创新扶持资源最终还是朝大企业倾斜。 此外,还有一种误解,大家总以为医疗领域的研发是一个口子的事。但其中的两个分支:药物研发与器械研发,是差别巨大的两类,所需的专业知识截然不同。前者偏重生物、化学,后者更偏重制造业、IT、大数据、人工智能。 而目前,国内医疗领域相关的政策,几乎都把医药和器械放在一块儿,作为一个对象统筹。此前不少行业内人士都在呼吁,这样共用政策带来诸多不便。医疗设备、人工智能这类高科技领域,上海可以更多参与标准制定、产业政策制定。 归根结底,医疗机器人的作用不是替代资深名医。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病人基数庞大的情况下,机器人的价值是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医疗服务保障,它也是解决这一社会难题的利器,乃至可以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 “国际同行认为,未来系统级医疗机器人的机会就在中国。因为我们这方面还是零起步,没有核心技术。”高毅说,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们未来几年恐怕都会瞄准中国市场推出产品。而上海,建立全国乃至全球的医疗机器人中心,现在就得抓紧自己的机会。本报首席记者龚丹韵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