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升级这件事,话语权在谁?
盒马鲜生、超级物种、鲜食演义等都是场景零售的范例,并逐渐从超市业态延伸到百货品牌等,银泰的“HomeTimes家时代”、北汽新能源打造的LITE都是如此。其他领域的零售玩家,在升级转型时也或多或少向场景化看齐。 再比如对零售无人化的热衷。 传统商超受制于人工、场地等因素,不仅经营效率趋低,而且消费者体验较差,无人货架的硬件成本投入较低,可以节省大笔门店租金费和运营成本,小程序会热门APP的导流也更加贴近消费者生活。类似的思维一度左右了线下零售的主旋律。 不幸的是,零售升级整体向好的同时,也伴随着泡沫的破裂,接受与否的选择权到底在用户手中。 文初提到的欧尚无人超市绝非是个案,2017年还火爆异常的无人超市,到了2018年已经开始逐渐挤压泡沫,即便是欧尚这样有阿里背景的尝试也不例外。诸如面部识别、语音搜索、顾客追踪、商品识别等新技术的创新无可置否,只是从目前来看,还有些不合时宜。 无独有偶,2016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网红店“就试·试衣间”也传出了歇业的消息。这家定位为女生专属会员店,有着2000平大的面积,在门口设置闸机,消费者需要下载APP扫码才能进店,而店内网罗了天猫TOP100的潮牌,试衣间配置了美光灯、背景幕布、大屏幕、手机支架、拍摄道具、化妆品等等,典型的场景零售。 我想,这些失败的案例不单单是试错那么简单。零售升级的花样有很多,但新鲜感过后,终归还是要回到效率和体验。 相比于新零售形态下的无人超市,罗森、全家、7-11更像是传统零售的“自救”,升级的重点在于:借助销售数据对店内的SKU不断优化;引入RFID等智能化的拣货系统;迎合用户需求上线熟食、生鲜等品类;接入到家服务……正如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的观点:“无人零售一定有未来,但现在还是早产儿。”罗森们的零售升级,使用了互联网提供的工具,却在坚持自己的理念。 回到阿里系和腾讯系的竞争,阿里的“中心化”生态圈加速了零售升级的进程,激进的代价正是一次次的试错;腾讯的做法是用工具帮助零售企业升级,有些“去中心化”的成分,不确定性在于零售商自身对升级的理解。 零售升级或许不是一场技术上的变革,而是协同机制上的创新,从过去以货为中心,变成以人为中心。究其根本,零售升级的主角仍然是消费者,零售商的参考坐标应该是用户,而非是商业模式、新颖的概念,或者参照某个样本照虎画猫。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