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ofo倒下、摩拜裁员后,哈啰的“全产业链大会”要干什么?
至少在目前看来,哈啰的出行只是做已有资源的接入而已,并没有做自营平台的意思。所谓的81城市“启动打车业务”本身就先入为主与滴滴比较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以哈啰出行目前的产品形态,接入滴滴平台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商业上可能不可能罢了。 另一方面,哈啰的目的并非佣金,哈啰的目的不是网约车盈利那一套,其想法明显是做全出行平台,一个明显的证明是,在9月品牌升级的同时,哈啰选择了与申通地铁合作,后又在“进博会”上进行了地铁、共享单车的联动试点。 手既然伸到了传统地铁领域,类比起来,哈啰出行与嘀嗒的合作也只是其“出行平台”布局的一个环节罢了,不应单独拿出去和其他网约车平台比较。 总体而言,哈啰要做的“出行”,可能是个全新的故事。 1、 哈啰或在形成“从下至上”的交通治理思路 城市交通的如何更通畅是目前火热的智能城市运营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以阿里云城市大脑为代表,利用摄像头、红绿灯等终端,从上帝视角、观测者的角度出发,“从上至下”对城市交通进行动态调控、缓解交通拥堵,是当前智能城市运营的主要做法。这就好像是,食堂管理人员根据当前吃饭的情况动态调节餐食供给。 而我们从骑车的、开车的、坐地铁的人的角度“从下至上”来看交通状况,可能更为准确。从交通个体那里反馈来的数据,本身就带有目的地、路线信息,整合的流量预测更接近真实结果,而非根据车流量“趋势”的推演。这就好像是,在食堂里,每个人都即时上报自己准备吃多少、吃什么,食堂管理人员只要统计一下就能精准供给了,而不需要看着餐食的状况做总体的预测和调整。 不过,这种“从下至上”首要的是一个整合的“出行平台”,所有在路途的用户的信息都可以即时往上走,在云端整合精准描述交通状况,动态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哈啰与申通地铁的合作就在意料之中了。平均每天1100万客流的上海地铁,与共享单车通过超级ID账户实现一站式出行,“地铁动脉+网约车血管+共享单车毛细血管”更容易成型,从个体来进行整体的交通运营,其效率必然更高。 2、 作为独立个体,同时符合阿里的潜在布局 按照媒体人柳胖胖的说法,互联网产品有三种边界: 纯线上的供给和履约,所有行为只发生在线上,例如社交产品,微信、QQ、抖音等; 以SKU为中心的线下供给,线上围绕SKU(库存量单位)进行交易,线下把交易实现,最典型的是电商,通过物流实现交易; 以Location为中心的线下服务,所有的服务在网上预订,但通过线下完成,不过完成过程都与地理位置(Location)相关,围绕区域进行,例如美团; 这三种边界能够囊括互联网所有产品形态。有一个规律是:边界内会互相争斗,所以做社交的腾讯会担忧做短视频的抖音,他们都在一个边界内;但跨边界不存在竞争——否则便不叫边界了。 回头来看阿里系,最近频频打出组合拳,例如宣布饿了么与口碑合并,直指美团而来。显然,阿里本来是在SKU那个边界里,对打美团是跨边界行为,这就需要“另起炉灶”,重新在Location这个边界内构建一个新的、完整体系来参与边界内的竞争,对打美团。 滴滴外卖、美团打车的相互倾轧,是Location边界内争斗的必然。 阿里参与竞争,有外卖、有吃喝玩乐,差的就是出行环节。从单车开始发展到网约车,哈啰打车即作为独立的出行平台有自己的梦想,也具备潜在的、帮助阿里实现对打美团愿望的“义务”。 总而言之,用产业链大会固本,更早前就已提前布局自己重新定义的“出行”,哈啰出行在尝试通过两个路径进行行业破局。最终结果能否如哈啰所愿,能否让众人在共享单车领域看到一个值得夸赞而不是总要批判的案例,答案只有交给时间了。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4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5《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6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7“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8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