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解读,IIoT背后潜伏的游戏规则颠覆者
此次原型项目的目标在于,基于标准的OPA架构,验证软硬件的解耦、应用程序开发与执行相互分离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证明了多厂商设备无需借助网关或转换器,完成互可操作的可行性。支持在厂商之间无需修改底层逻辑,自由更换组件的可行性、配置和应用的可移植性,以及应用开发的灵活性。 参加OPA验证项目的厂商包括:R. STAHL、施耐德、英特尔、NXT(被施耐德收购)、ABB、AspenTech、ANSYS以及Wind River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被施耐德收购的NXT,该公司是基于IEC 61499标准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IEC 61499标准虽然并不广为所知,但其对应的是当今几乎全部应用中的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分离。NXT把所有相关的自动化任务,集成于一个统一的方案之内,可以说打造了一款最为高效、最节约成本的分布式自动化架构工程工具。 新的NXT软件现已集成到施耐德的新一代物联网架构EcoStruxure中,作为边缘控制层的一部分。据闻,施耐德正在考虑是否将NXT软件开源,以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工业领域的研究机构ARC Advisory Group对OPA的前景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ARC分析师认为,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OPA整合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各种开放力量,这种整合代表了新技术从独立摸索走向商业化融合落地阶段的转变。 ARC资深咨询专家Harrry Frobes评论说:“自从在1970年代PLC和DCS进入自动化领域之后,控制层的自动化硬件和软件结构从没变动,一直围绕着捆绑式的自动化硬件和软件在演进。这与1970年代的小型计算机市场非常类似:当时,几乎每一个小型机的供应商都是以硬件软件捆绑的应用方式和软件工具,以及自己的渠道伙伴和软件供应商进入和占领市场。OPA已经对这一高度垂直集成的业务模型形成威胁,极有可能使其接近它使命的终点。” 难度有多大? 铁打的趋势,流水的领域。与工业OT领域的演进模式雷同,CT领域的“基站”正处于从封闭到开放的转折点上,若提取两者的“公约项”进行得失分析,则颇具借鉴价值。 2018年6月,全球知名的5家运营商共同签署文件,成立O-RAN联盟,后来扩展到12家。其目标是推动Open RAN,即无线接入网设备的接口开放化、硬件标准化、软件开源化和网络智能化。这一做法让CT领域可以利用通用器件的规模效应,降低基站硬件的综合成本,同时激励软件和硬件创新。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O-RAN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随着Open RAN的持续推进,2019年2月底,中兴通讯宣布与中国移动研究院签署O-RAN开放智能无线网络研究合作备忘录。 虽有不少厂商在积极推进Open RAN,但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停留在demo阶段,离真正商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UAP相比O-RAN,其实现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硬件的标准化、软件的通用化…很多在IT领域看似轻而易举的事情,放到CT或者OT就变成难于上青天,这与行业本身对技术、对结果以及行业全局的严苛属性高度相关。 凡是有意义的事都有挑战,凡有挑战的事都要经过长长的不确定性方能层层剥开。 解决工业中普遍存在的异构难题,推进控制系统的开放化,是不容置疑的发展趋势,星辰大海迟早会到达。在UAP这个充满挑战的机遇面前,有一些人已经起步,你是否看好,或者有独到见解、或更深的思考?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