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钟带你搞定OSI七层模型与TCP/IP五层模型
在每一层实现的协议也各不同,即每一层的服务也不同,下图列出了每层主要的协议。 1. 应用层 应用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按其向应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组,并称为服务元素。 有些可为多种应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则为较少的一类应用程序使用。 应用层为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 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 其服务元素分为两类: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和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 CASE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它成为应用层中任何用户和任何服务元素的用户,主要为应用进程通信,分布系统实现提供基本的控制机制。 特定服务SASE则要满足一些特定服务,如文卷传送,访问管理,作业传送,银行事务,订单输入等。 这些将涉及到虚拟终端,作业传送与操作,文卷传送及访问管理,远程数据库访问,图形核心系统,开放系统互连管理等等。 应用层的标准有DP8649"公共应用服务元素",DP8650"公共应用服务元素用协议",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服务及协议。 2. 传输层 传输层是两台计算机经过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具有缓冲作用。 当网络层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它将服务加以提高,以满足高层的要求;当网络层服务质量较好时,它只用很少的工作。 传输层还可进行复用,即在一个网络连接上创建多个逻辑连接。 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是很重要的一层。 因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从低到高的最后一层。 有一个既存事实,即世界上各种通信子网在性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例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信子网都可互连,但它们提供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通信费用各不相同。 对于会话层来说,却要求有一性能恒定的界面。 传输层就承担了这一功能。 它采用分流/合流,复用/解复用技术来调节上述通信子网的差异,使会话层感受不到。 此外传输层还要具备差错恢复,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对会话层屏蔽通信子网在这些方面的细节与差异。 传输层面对的数据对象已不是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而是和会话层的界面端口。 上述功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会话提供可靠的,无误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的服务一般要经历传输连接建立阶段,数据传送阶段,传输连接释放阶段3个阶段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 而在数据传送阶段又分为一般数据传送和加速数据传送两种。 3. 网络层 网络层的产生也是网络发展的结果。 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网络层的功能没有太大意义。 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之间有中继设备相连。 此时会出现一台终端要求不只是与唯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终端通信的情况,这就是产生了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寻径。 另外,当一条物理信道建立之后,被一对用户使用,往往有许多空闲时间被浪费掉。 人们自然会希望让多对用户共用一条链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