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原理学习之–TCP长连接与心跳保活
终于点题了,文题中提到的心跳便是一个本文想要重点强调的另一个 TCP 相关的知识点。上一节我们已经解释过了,网络层面的 KeepAlive 不足以支撑应用级别的连接可用性,本节就来聊聊应用层的心跳机制是实现连接保活的。 如何理解应用层的心跳?简单来说,就是客户端会开启一个定时任务,定时对已经建立连接的对端应用发送请求(这里的请求是特殊的心跳请求),服务端则需要特殊处理该请求,返回响应。如果心跳持续多次没有收到响应,客户端会认为连接不可用,主动断开连接。不同的服务治理框架对心跳,建连,断连,拉黑的机制有不同的策略,但大多数的服务治理框架都会在应用层做心跳,Dubbo 也不例外。 应用层心跳的设计细节 以 Dubbo 为例,支持应用层的心跳,客户端和服务端都会开启一个HeartBeatTask,客户端在HeaderExchangeClient中开启,服务端将在HeaderExchangeServer开启。文章开头埋了一个坑:Dubbo 为什么在服务端同时维护Map呢?主要就是为了给心跳做贡献,心跳定时任务在发现连接不可用时,会根据当前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走不同的分支,客户端发现不可用,是重连;服务端发现不可用,是直接 close。
熟悉其他 RPC 框架的同学会发现,不同框架的心跳机制真的是差距非常大。心跳设计还跟连接创建,重连机制,黑名单连接相关,还需要具体框架具体分析。 除了定时任务的设计,还需要在协议层面支持心跳。最简单的例子可以参考 nginx 的健康检查,而针对 Dubbo 协议,自然也需要做心跳的支持,如果将心跳请求识别为正常流量,会造成服务端的压力问题,干扰限流等诸多问题。 ![]() dubbo protocol 其中 Flag 代表了 Dubbo 协议的标志位,一共 8 个地址位。低四位用来表示消息体数据用的序列化工具的类型(默认 hessian),高四位中,第一位为1表示是 request 请求,第二位为 1 表示双向传输(即有返回response),第三位为 1 表示是心跳事件。 心跳请求应当和普通请求区别对待。 注意和 HTTP 的 KeepAlive 区别对待
这压根是两个概念。 KeepAlive 常见错误 启用 TCP KeepAlive 的应用程序,一般可以捕获到下面几种类型错误
总结 有三种使用 KeepAlive 的实践方案: 默认情况下使用 KeepAlive 周期为 2 个小时,如不选择更改,属于误用范畴,造成资源浪费:内核会为每一个连接都打开一个保活计时器,N 个连接会打开 N 个保活计时器。 优势很明显:
各个框架的设计都有所不同,例如 Dubbo 使用的是方案三,但阿里内部的 HSF 框架则没有设置 TCP 的 KeepAlive,仅仅由应用心跳保活。和心跳策略一样,这和框架整体的设计相关。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