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计算平台浪潮下,千亿AR市场机会何在?
VR体验的核心指标在于沉浸感。它有一些基础的参数要求:
达到以上这些基础要求后,沉浸感就会产生。 AR与VR在部分指标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AR体验的特殊指标在于无缝定位跟踪。与VR的体验不同,AR要求能非常快速地识别出景象,并进行3D重现,这便要求有高精度的计算机视觉算法,而这些算法就需要整个计算网络及5G发展的算力支持。 AR与VR体验的另一个区别在于,VR是一个完全封闭式的体验,是把我们整个包进虚拟的现实里。而AR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它对佩戴舒适性、重量,以及镜片厚度的要求非常高,而对视场角和分辨率的要求略低。 五、软硬件生态起底硬件是AR下阶段爆发前提目前AR的主要硬件载体为手机。在手机层面,硬件上TOF等底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软件上苹果和谷歌也推出了ARKit和ARCore。但是如今的AR体验是很廉价的,它并不是AR在未来真正的体验。AR下一阶段的爆发需要非常成熟的,能够达到接近于消费级产品的AR眼镜。 这个是真正的未来,因为它几乎可以完全变革我们现有的交互方式,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划时代的变革。AR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层次软硬件生态的协同发展。它的产业链非常复杂。 最底层的是AR硬件的生态链,包括各种各样的零部件,比如传感器、处理器、芯片、光学镜片等等。 它要能够把这些硬件组装成手机或者AR眼镜的形式,尤其是AR眼镜,它是整个AR硬件最核心的载体。在硬件之上还要有底层算法的支持,即SDK支持,包括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平台。它们要能够实现视觉的实时跟踪,场景的3D建模,手势的识别,虚拟信息的叠加等等。 在此之上是包括所谓中间层的应用平台。随着硬件的成熟,相信会吸引大量的内容厂商,提供内容的编辑分发,实时渲染、交互,AR特有视频资源的管理和分配等等服务。等这些东西都做好之后,我们相信会有大量的AR应用场景,在to C和toB的各个行业里爆发。 从AR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国内外大厂的布局思路和重点方向有所不同。 国外大厂的AR布局更偏向于硬件与底层技术。比如苹果和谷歌推出了AR的SDK,苹果、微软和谷歌都有AR眼镜的生产计划,Facebook和英特尔都有AR的开发工具和平台等等。 而我们国内的大厂如百度、阿里、腾讯等更则侧重AR的具体应用及内容平台的布局。 六、超越手机,AR站上浪潮之巅从整体上看,AR眼镜极有可能成为继计算机和手机之后,引领下一波大的商业浪潮的一种交互方式。 作为投资人,我们应该高度关注VR及AR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速度。 在过去几年,VR有过投资热潮,但是当时由于硬件和底层技术的支持不够到位,经历了一些泡沫。但即便之前有泡沫和瓶颈,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个行业一直在扎实发展。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及5G的普及,AR会在未来迎来更大的爆发。我们关于产业的整体判断如下:
随着未来5G和边缘计算的发展,AR极有可能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华映资本也持续关注相关投资领域,在短期布局硬件,再过2-3年,形成一定用户规模后,关注内容、应用以及生态平台等方向。 此外,AR终端硬件如光学显示、光芯片、SLAM、AR OS等几个部分,都具有较高技术门槛,整体解决方案具有高投资价值,这也是我们最近几年密切关注的方向。 嘉宾:章高男,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微信公众号:华映资本(ID:MeridianCapital)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华映资本,嘉宾@章高男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