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耳》到《大约在冬季》,从“青春疼痛”到“中年疼痛”
在青春题材的全盛时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匆匆那年》引领着青春片类型浪潮。畅销小说改编、年轻演员主演,强情节、洒狗血,电影票房就能屡创新高。青春题材改编愈演愈烈的同时,青春文学落寞了,读者们都成了电影院里的观众。 而如今,随着观众审美的变迁,青春疼痛IP、伤痕文学被更有内涵的青春题材淘汰了,套路化的模板,和多数人的青春脱节的桥段,都难以让年轻一代产生代入感。 从《大约在冬季》来看,“青春疼痛”系列也在寻求升级,在视听、立意上有了更高的追求,结合生活常态,来匹配日益成长的观众。 豆瓣8.4分的《少年的你》,传递出的信号是:创作者除了要注重对生活质感的捕捉,对对白的打磨,对演员表演的把控等等,也要考虑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反馈、电影的社会表达。 在目前国内大银幕作品的谱系之内,像《少年的你》《狗十三》这样价值观正常,且在表达时不油腻、不扭捏、不惺惺作态的青春题材作品,好像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过春天》,讲述了单亲家庭、白天在香港上学,晚上回到深圳的佩佩,为了攒钱旅游而成为“水客”的冒险青春故事。《过春天》不属于大多数人的青春,但因为对细节和青春期情绪的表现到位、处理熨帖,让人舒服,且不缺乏真实的生活质感,在零流量、新人导演的情况下拿到了豆瓣7.7的高分,获得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不再囿于情情爱爱,也不再任性地宣泄对世界的不满,让观众能与充实丰富的核心人物产生共鸣,重新思考现实问题,是青春题材的下一站。 青春是永不过时的主题,只要能精准捕捉情绪,引发共鸣,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此买单。 在线视频、高清资源泛滥的时代里,重新把观众聚集在昏暗的电影院中: 面对着同一个银幕,任由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搅动情绪,把自己带回曾经的青春里,与陌生人分享欢笑与哭泣的时刻,追忆似水年华。 银幕上滚动出演员表和主创名单的瞬间,观众席里也传出稀稀拉拉的掌声,为他们所成就的90分钟的青春回忆而鼓掌,也为曾经青春岁月里的自己鼓掌。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有人正青春,有人怀念青春,我们都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好的青春电影。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