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版超话”来了,“圈子”会让知乎用户找到归属感吗?
而另一个角度来说,许多追随明星、娱乐话题而来的用户也未必能在知乎有多好的体验。虽然知乎内容变水被吐槽已久,但客观来说它依然是中文互联网中最大的优质信息内容平台之一,聚集了大量有门槛的内容和高水平用户,许多关于娱乐话题的讨论其实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圈子除外,目前知乎的内容板块可以分为问答、文章、想法、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等几个分类。基于会员付费体系的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是知乎商业化的方向之一,想法功能被近乎雪藏,普通内容产出仍然主要来自于问答、文章,这两者要获得热度仍然是有内容生产门槛的。 换言之,至少有一部分新用户需要的,反而是一个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能容纳比现在更“水”内容的知乎。 所以问题一方面是“有问题上知乎”的专业性被涌入的庞大用户群拉下神坛,变成“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调侃,另一方面通俗化的内容也未能实现好的归类和内容产出模式,让用户难以找到独特归属感提升粘性。 回过头来看“圈子”功能的“半封闭兴趣圈”特点,读娱君认为对知乎而言的确很有价值。简单而言就是让不同的用户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用户体验,引导并分流,减少用户在内容海洋中“迷路”的成本——巩固和重建曾经那个真正“高逼格”的知乎,找回品牌平台中相对严肃和知识性的特征;同时提升过去几年内涌入的大量用户的粘性,让有兴趣社交需求的用户也有归属空间。 就像豆瓣小组与书影音板块的彼此联系又相安无事一样,在用户规模扩张带来的内容质量下滑问题面前,这种对细分领域的内容运营几乎是所有平台都要做的事情——说到底,无论是算法推荐的分发模式还是基于兴趣爱好的圈子功能,都是为了提供每个用户都觉得舒服的体验罢了。 至于商业化角度的考量或许也有一定影响。知乎的商业化大体可以分为付费会员和信息流广告,经常使用知乎的用户应该能发现知乎广告的变化过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告隐藏在推荐信息流中以问答的形式存在,这种流量变现与平台特征结合的模式,读娱君认为或许是知乎商业化的最重要构成。而“圈子”功能若能实现对既有用户流量的巩固作用,对信息流广告相信也会产生正面效应。 2012年,知乎CEO周源在回答知乎初心的问题下这样写道: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这番话似乎催生了更多定义上的谜题——我们该如何去定义“专家”、“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或许不变的一点是:当平台足够大用户足够多的时候,平台的特征就将变成整个社会特征的缩影,知乎大概也不能例外吧。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