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资本李论:瑞幸、便利蜂的启示,连锁业态如何寻找新的价值洼地?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来源 | 浪潮新消费 口述 | 李论 整理 | 刘子麒
消费领域是熊猫资本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其中我们最关注的是线下的连锁业态。由线下连锁发展而来的线下+线上全渠道整合,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我们对于消费领域的信心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从产品的层面上看,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广阔,还有大量品类的人口红利没有释放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Costa的例子,Costa在主要市场英国所覆盖到的消费者人数只有3000多万。但这么小的市场,Costa能开到3000家线下店、17000台咖啡自动贩卖机,并以39亿英镑卖给可口可乐。这背后体现的是,当地人对咖啡的高频消费量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这样的品类在中国会出现吗?当然,只是在表现层面会有差别。 我们很多消费品里面,跟西方人不一样。新赛道中可能甜的东西机会不太大,因为中国人均糖的摄入量是美国的七分之一,我们对高糖是抵触的。一旦高糖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糖尿病发病率非常高,所以现在一二线的城市里面大量的人追求无糖、去糖。 相反中国人吃小卤味这样的咸制品比较多,久久丫、绝味、周黑鸭这些品牌很多都是长期包装,7-15天的计划型消费。类似的品类还有很多,这给了线下消费连锁业态很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再从服务的层面观察,我们发现消费需求也没有很好的被满足。 有人问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了,会不会对消费市场有影响?我认为短期内看不到影响。城镇居民没有大额支出的需求,他们很多已经不再买房、买车了,可用于消费的钱并不会减少。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和消费型医疗会是很好去承载这些需求的服务品类。 为什么教育项目那么火,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自己三分之一的可支配资金。湖南卫视最火的节目《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前后基本上是教育类的广告,这个是典型的消费品类。 另外,消费型医疗的市场也会很大。保健、医美、辅助生殖等细分领域都会存在新兴企业崛起的机会。我们从商业地产的角度观察,其实越来越多的教育、消费型医疗的新连锁业态开始出现。 第三,站在市场的角度,我相信中国的消费业态必将呈现全球化趋势。 我在菲律宾出差考察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曾经被半殖民的关系,菲律宾文化更接近于美国,这导致它的消费品形态和中国就很不一样。 以当地的全家超市为例,在中国全家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热食,但这一块在菲律宾完全没有。菲律宾大量的饮食习惯是非常接近于美国人。消费者对糖的摄入量极高,咖啡的糖度超过中国所有咖啡店,而且超市里卖的奥利奥都是加糖版,跟美国是一样的。 这就体现出文化对消费业态的影响力。而中国的文化复苏与文化输出,一定会成为未来的趋势,我们的文化输出一旦完成,大量国家的消费业态将被我们转化。 例如韩国首尔现在开了三家海底捞,生意的火爆程度反而每天都超过国内。韩国人现在也会追着看韩语版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琅琊榜》等中国电视剧,他们对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有了全新的认知。 长此以往,外国市场对中国的消费生活方式输出一定是不排斥的,这给了消费业态出海广阔的可能性。只要有了这个基础,未来的中国连锁业态依靠着效率和标准化,能够在海外市场迅速打开局面。
在连锁业态中,瑞幸是当下最引人瞩目的项目。熊猫在摩拜单车上的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瑞幸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底层逻辑。 我们需要抽象地去看待摩拜单车和瑞幸的案例,去观察背后的推动力以及可能的机会。特别对于连锁业态的创业者来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所谓“顺势而为”的这个“势”在哪里。 1、移动互联网改造走向尾声,线上流量红利枯竭 首先这波公司的出现,本质上都是前一波互联网改造走到尾声的必然结果。PC时代,淘宝和腾讯出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和头条出来了。每一波浪潮都产生了新的流量价值洼地。 然而到现在为止,其实线上流量已经没有了打的价值洼地,今日头条与微信已经成为了全网的流量分发器。或许个别我们看到的内容方向还有流量价值洼地,但是这个内容难度又极高,需要内容本身就带有消费属性。 举个例子,中老年群体的内容市场大不大?非常大,但是大量的内容其实没有办法变现,除了选择去做灰色产业,这个里面真的能变现的品类很少。 另一个层面,我们去看线上的社交电商和私域流量。我认为社交电商只会在某些品类的产品上有机会,因为其效率高的核心原因是信任,而信任是有一定规模和半径的。 现在我们已经将这种信任和半径补充扩大了,社交电商所获得的流量,其实不是它自身的流量,而是找到了足够多可以充当私域流量节点的人。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