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担心芯片供应链的稳定,机器视觉本土化优势明确
海康2017年开始提出AI Cloud的架构,云业务定位集中在主业的客户需求,聚焦公司擅长的领域,不是为了做云而做云。 海康过去20年做的都是to G和to B的业务模式,以一次性收入为主,但海康凭借好的服务、产品,收入粘性很强。 to B市场非常碎片化,一方面可预见性差,另一方面稳定性很强。服务型收入有提升,但规模不大。 海康具备原材料储备调节计划的能力。储备池是非常动态的,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进出物料每天变化,海康每天根据产线、订单的情况和研发的进度做动态的挑战。 安防领域的应用型技术较多,有开发门槛但不高。海康一直推动中国国内供应商替换,近年来国内供应商比例慢慢上升。 目前,国内的芯片市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众多厂家现成的芯片可以使用,海康并不担心供应链的稳定。 高毛利的产品,后期服务支持相对较多,渠道销售的产品,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所以不同类型业务对公司最终的应用差异化并不是非常大。 智能化业务对公司定位的业务来说,毛利率不错,但毕竟是碎片化市场,领域越细分,投入越大。 机器视觉结合工厂自动化管理的需求,海康开发的迭代速度、融入用户产线的速度以及性价比上,比外资厂商更有本地化的优势。总体在机器视觉方面发展较好。 AGV领域公司百家争鸣,趋势明显。 以下是调研全文重要内容,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Q:AI和算法驱动之下产生了新的商业形式,比如基于云的服务,持续性收取服务费用的业务模式,目前发展趋势如何? A:2017年开始我们提出AI Cloud的架构,将产品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边缘节点到边缘域到云中心。 公司在云业务上的定位,还是为了我们主营的系统级产品和软件整体架构而服务的云,不是单纯为了做云的业务而做云,我们集中在主业的客户需求上,聚焦公司擅长的领域。 不同的场景所需要的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搭配形式不同,比如园区考勤的项目,我们一般建议把考勤的算法放在人脸识别的前端,放在前端的好处是网络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可以快速的允许授权人员通行,不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也有一些对时间诉求没有那么强烈的项目,从节约成本的角度会放在后端。产品和解决方案还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并不是海康想卖什么。 海康过去20年做的都是to G和to B的业务模式,以一次性的收入为主。虽然是一次性的,但是我们把客户服务做好、产品做好,收入粘性依然很强。 这个市场很碎片化,它一方面可预见性差,另一方面稳定性很强,不至于因为丢了一个大项目,导致收入缺口很大。 服务型收入目前有一些,但规模体量不大,所以我们也没有单独拿出来说,但据我所知是有提升的,只是规模跟海康的体量相比比较小。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