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晋中站长网 (https://www.0354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大数据的危害

发布时间:2022-10-15 08:00:28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未知
导读: 大数据就仿佛出现在人类文明里的一朵玫瑰,它的应用前景实在是美丽动人。但是,隐藏在花朵之下的利刺时刻准备着刺伤人类。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大数据的危害究竟是什么吧。
如果说要找出大数

大数据就仿佛出现在人类文明里的一朵玫瑰,它的应用前景实在是美丽动人。但是,隐藏在花朵之下的利刺时刻准备着刺伤人类。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大数据的危害究竟是什么吧。

如果说要找出大数据对人类的危害,最直观的恐怕是隐私问题。隐私泄露是长久存在的问题,但是,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泄露是不同的。之前的隐私泄露是直接的,比如我的信息被某个机构非法获取了,信息是直接泄露给第三方的。不同的是,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泄露是由于数据的二次利用产生的。

比如说在电力系统上增加一些传感器,就可以几乎实时的获取到家庭的用电情况。由于不同的家用电器在通电时产生的电力数据是不一样的,经过简单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用电网数据分析出家庭对电器的使用情况。这种隐私泄露的方式防范起来十分困难,由于数据在采集时的直接目的并不会造成隐私的泄露,所以可以获利用户的授权。但是,当数据分析后,可能通过与不同数据集的对比就会获利一些用户不想让人知道的私密信息。如果在每次分析的时候都事先询问用户的意见,这不但会极大的提高使用成本,而且本身实现起来就不太现实。

目前我们防范隐私泄露的主要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告知用户获得使用许可,让用户授权我们合法的使用数据。二是使用技术手段隐藏信息,比如给身份证号码的中间几位模糊处理。三是使用匿名化的方式,隐藏用户的真实身份。由于大数据直接改变了隐私泄露的问题性质,这些防范隐私泄露的办法就不再可行。比如你认为谷歌街景的拍摄会泄露家庭的隐私,引起小偷的觊觎。谷歌可以使用技术手段模糊处理家庭的信息,但是,这却造成了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尴尬局面。相比于隐私泄露,使用数据预测的结果来防范人类的行为更让人头疼。

“画像”是一种常用的预测方式。比如,经常吸烟的人更容易得呼吸系统疾病,经常吸烟就是一种用户“画像”。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来预测、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特别是在社会安全方面,容易发现社会安全的地方一般会有更多警力部署。比如在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地方,在边境毒品贸易猖獗的地方都会增强警力。大数据加强了这种“画像”的能力,甚至它可以直接对个人进行预测。

通过对个人过往行为的分析,大数据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个人接下来的行为。这种能力有一定的好处,可以用来预防自杀、谋杀等恶性事件。如果数据预测一个人即将进行犯罪活动,对他采取行动制止也许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他进行惩罚是合理的吗?如果不对这种情况进行惩罚,那么数据的预测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接受惩罚,就不会有效的震慑犯罪者。如果进行处罚,但是犯罪者并没有真正的实行犯罪,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因为可能性而对人类进行处罚,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否定了人类的自由意志。而且,大数据的预测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这只是一种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详细解释请看: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什么相关)。如果过分依赖这种预测,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独立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社会,大数据会把我们禁锢在可能性之中。

大数据另一个危害就是我们可能过会依赖数据,因为“数据”而统计“数据”。我们要认识到,数据分析是有局限性的。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本身就会发生偏差。大数据的成功可能使我们在所有的领域都使用数据分析,甚至过分的依赖数据,这容易形成数据预测的执迷。

对万物的量化会使社会变得机械大数据 隐私,变得失去活力。比如,应聘时必须要求一定的学历;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统一的考试成绩;政府对社会的治理依赖统计数据,尽管他们可能不了解真实情况(比如文革各地虚报粮食产量)。用数据说话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口头禅,但是,一定要杜绝对数据的过分依赖,以防止我们被数据利用,成为数据的奴隶。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