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住得远的人们来说,耗时长,导致早起和晚归。
在早晚高峰,地铁、公交面临极度的拥挤。
一些地铁线路网络环境差,不能正常使用社交网络或玩游戏。
当天气不佳时所有问题都会放大。雨天会互相蹭水,在夏天会有汗臭困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有关于通勤的抱怨,最终都会结算到关于工作的厌恶账户之中。当我们说“昨晚加班太累了,11点下班,12点才到家”,其实内心都是把通勤路也算在了被工作耽误的时间里面的。而只有到家之后,才算是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通勤是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本身就并不是那么热爱上班(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是热爱的),在这种心态下,从家里出门的那一刻起,到回家的那一刻为止,可能都会处于一种厌烦、抗拒的情绪之中。那么通勤路上当然心态雪崩。
之所以这样想,一部分锅在于文字上。无论是“通勤”,还是“上班”“下班”,这些文字表述无不在强调这段路程与工作的紧密关系。但事实上,您一定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吗?

通常来说公司不会为通勤付钱(当然有的公司可以报销,遇到了要珍惜),在办公室也已经消耗了足够的时间用于工作。虽然不建议真的在通勤时蹦迪——这样会吓到其它乘客或者司机师傅——但至少可以专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看起来,这是在讨论如何打发通勤时间,实际上,我想讨论,如何以改变通勤习惯为契机,重建自己的工作日生活方式。
制造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是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堡提出的概念,即除了工作和居住场所之外的空间,或者用于社交,或者用于独处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阅读、跑步、写作、绘画等等。
因为星巴克的营销做得比较成功,现在提起“第三空间”一般印象都是他们那样的咖啡馆。但实际上,“第三空间”也可以是公园、广场、图书馆或者家人睡去后的家中。

一般我们对第三空间的印象可能是类似这样的咖啡馆
如果配置得当,“第三空间”当然也可以是通勤路上。
将通勤的移动空间改造成“第三空间”需要对生活和工作习惯做一些调整,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购置一些设备。将会帮助你找到眼下生活的目标,以及让作息变得更加健康。总而言之,是充实每日的生活,并将焦虑的情绪丢到垃圾桶。
不仅如此,它在客观上将原本的垃圾时间利用起来,还节省了专门去咖啡馆点咖啡的钱——对于经济不宽裕的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
你肯定在质疑,上文中提到的那些通勤路bug依然存在,如何能在通勤路上专心做点什么呢?在那样拥挤肮脏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达到“第三空间”改变心情的作用嘛。
但事实上,无论是哪种“第三空间”,是在利用空间属性,提高做某件事的效率:空间的开放属性提高社交效率,而较为封闭和安静的空间,则可以使人专注在一件事情中。
而保持专注,甚至进入沉浸式的心流状态,正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实现专注,并进入心流,基于不同的情况,对于每个人的难度也是不同。所以在讨论具体的方法论之前,先说说通勤的多样性。
不同人有不同的通勤距离,而基于不同城市,会产生不同的通勤方式,以及通勤时间。有的人充分利用公交,有的人喜欢多走点路,有的人骑共享单车,还有打车和开车的。各自所面临的拥挤程度不尽相同。

在空气质量和道路状况较好的国家,骑行上班其实也不在少数。
因此需要先缩小定义:下文中所写的方法,仅适合以公交为主要通勤方式的上班族,并且通勤时间大于20分钟(低于20分钟很难有沉浸感)。
保持专注其实有内外两道:内在保持注意力集中,外在隔绝外界的嘈杂。每个人的注意力各不相同,但对于如何在喧嚣的公交环境中找到宁静,却是可以依靠个人努力实现的。
要点在于:隔离与错峰。
顾名思义,隔离就是将自己和外部环境隔绝开来,仿佛处于自己的小宇宙中。视觉自然焦点在屏幕上,而听觉则需要一副好降噪耳机,将噪声排除在外。较为大众的选择是Bose的quietcontrol系列,以及索尼的降噪系列。都不便宜,但物有所值。
一个更廉价的办法是购买工业级的隔音耳罩。售价多在百元以内,虽然无法听音乐,但能够保证耳根清净。

隔音耳罩一般长这样,天热时可以改用耳塞
视听以外,若嗅觉敏感,可以带上诸如有香气的口罩。若嫌空间燥热,可以贴一片本来用于退烧的散热贴在头上。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通勤时有一个更舒适的环境。
当然,有些事情不能靠小物件改变,比如车上的拥挤。这也是为什么有必要积极尝试错峰出行。
“我们公司要打卡的,错峰不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误区。并最终造成了不良的常态:充满怨气的起床,急急忙忙的上班,摸鱼的早上,困倦的下午,以及不可避免的晚上加班。
如果你曾经偶然在非高峰期乘坐一次地铁去公司,你会发现平常排满了人的上车队伍稀稀拉拉,漫步两节车厢就可以找到空座。很多时候,这只需要比高峰晚一小时,或早一小时而已。

你多久没在地铁上坐下了?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