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买菜”:空白场景、高频生意,从垂直电商到本地零售;
“买菜”本质:距离用户足够近的菜市场;
巨头入场:不可错过的近场零售。

押注“买菜”:这一届生鲜电商有哪些不一样?
精选水果一直都是生鲜电商的切入口。
从“地三鲜”到每日优鲜甚至于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货”,都是如此。
对标线下卖场,精品水果是一个很好的引流品类,除了引流之外,背后也有损耗和毛利空间的考虑。此外,考虑到当时的移动互联网人群渗透,用精品水果来切入被视为目标用户的白领人群的“下午茶”场景也十分合理。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人群平均年龄的抬升,以及已经养成到家服务的消费者开始步入家庭,“社区场景”服务开始出现空白,在这一前提下,“买菜”开始成为新一代生鲜电商的新主题。
在服务人群和场景上,叮咚买菜、呆萝卜和谊品生鲜等都在切家庭消费,这是过往的生鲜电商玩家所没有覆盖到的,例如“谊品生鲜”就强调自己的典型用户画像是“掌握家庭餐桌消费的人”,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新一代玩家们就在通过足够新鲜(例如叮咚买菜能够做到活鱼活虾配送上门)、高性价比来占领市场心智。
而从O2O、外卖到新零售,不断进化的互联网服务也在帮助消费者养成对于外卖到家、自提的消费习惯,让“重做菜市场”成为可能。
除了本身市场有空白之外,菜品消费的特性在于两方面:足够高频、具有稳定高效的供应链。这两点同时也是买菜之于走精选路线的生鲜电商的优势所在。
高频不难理解,我们来重点看看供应链。
买菜赛道的玩家都选择了短供应链的方式,即部分产品采用品牌商直供,按需采购。
生鲜的供应链条很长,和产地合作可以走爆品策略。水果的毛利空间足够支撑平台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冷链物流、仓储等前期投入,从利润空间和损耗角度考虑,蔬菜显然不能和水果相比较。
那么,既然一级城批、品牌代理等菜品供应商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体系,为什么不直接接入呢?
永辉超市对于异地店铺的生鲜供应链所采取的出三级管理体系中,除了自身的基地资源,也包括了省一级产品批发商和农贸市场、农场基地等当地资源。
关于这一点,叮咚买菜创始人及 CEO 梁昌霖给到的另外一个视角是,生鲜是直接吃的,大家对差异化的感知更加直接,而菜品则需要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产地差异形成的口味差异并不明确,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在于品质的稳定性。
要做好“买菜”这件事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高损耗。
全 SKU。因为是提供一个场景的解决方案,所以在 SKU 上一定要全,即提供的是一个菜单组合,而非独立的精选菜品,所以考验的是平台选品和商品组合运营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原材料的菜品供应,多和全之间的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即时性。这一点对应的是速度或者说距离消费者的远近,也是点位密度。
以上几个特征决定了,当我们谈“买菜”时,其实是在从一个水果的垂直电商逻辑回归到零售,考验的是各家在精细化运营上的深入:
电商想讲的故事是借助线上的分发效率和规模效应来降低流通环节中的溢价,但菜品到家服务显然不是,后者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运营、选品来降低损耗、增强用户粘性,同时也借助高密度的点位来提升规模效应、再去降低供应链成本。
传统的家庭菜品解决方案主要以线下为主,但线下不可避免遭遇了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