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一星”成为表明立场的手段 评分不再有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一直以来都坚信,危及对方生存的处理方式才是施加自己立场、放大自己影响力的有力手段。“三个臭皮匠”的淳朴价值观,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这种威胁式的集体操作。 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在很多情况下的确能帮助消费者达到自己目的。 Steam 玩家通过给差评来胁迫倒逼开发商推出汉化版本,已经是长久以来游戏玩家中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即使是从未做过此类事情的玩家们也不得不承认“毕竟如果真的因此更新汉化版,我们就真·香”。 同类操作还存在于各服务行业,譬如司机不给多载一段、外卖骑手态度不够好就给打一星等等。这些情况中有正当理由,也存在为了达到自己无理目的而利用差评来威胁或泄愤,而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 物流不够快,的确影响了用户体验,甚至可能造成损失,而这些都包含在评价体系之中。但用户对速度的需求,也可能超出了现实情况所限范围(如春节期间人力少)。这种情况下,差评是否合情合理? 同样的思路也可以代入豆瓣事件。影迷给五星评论点了赞顶上前排,结果对方突然改为一星,此前影迷的热情和数据便瞬间为他人做嫁妆,而这个过程中平台没有任何提示或标注。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希望豆瓣在机制上做出改变是合理需求,但打一星的做法是否合理,是否过于偏激主观,又存在更大争议了。 通过给差评来达到自己目的这件事,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消费者现状:不给差评、不投诉的话,自己的诉求和意见很可能永远没人会关心,不管有理无理,都收不到反馈。此前有关向工信部投诉运营商、向邮政局投诉快递公司的教程便是对这种大环境的无奈应对之策。 但如果这种差评投诉机制被运用过度,并不能带来厂商的有效反馈,甚至会导致一损俱损的结局。如对方不堪重负直接关闭某一业务,其他高频使用该业务的用户便需要承受这种损失。 评分系统最初建立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大量用户评价来呈现出总体的客观状况,并为厂商和其他用户提供参考。但如今用户表达立场或威胁的“误用”方式,让评分机制原有的客观受到了挑战,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变化:分数不再只是体现产品好坏的标准。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我们已经越来越频繁地用作品评分来说明其受欢迎程度,而非质量。
![]()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