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一个线上社会还有多远?
卷入此类议题中总会对我们造成影响。《餐桌上的智慧》一书的作者 Rachel Naomi Remen 就写道:「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不会被带入到每天必须面对的痛苦之中,这是不现实的,就好比我们希望自己在雨中行走而不被淋湿一样。」 「被淋湿」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最让人害怕的你被淋湿后不再相信雨衣和雨具能够保护你,你开始相信算命出门等偏方。过去几年,社交媒体对于谣言一直有些束手无策,社交媒体的存在甚至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反疫苗、反科学的大军之中。 在社交媒体中,数字化的情绪传染会影响我们,从而影响我们在线上社会的表现。我们无法分辨真实,我们相信莫须有的内容,我们开始在线上社会中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类似的负面影响一直存在,而我们尚且无法积极地应对它。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大到无法忽视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全球免疫传播负责人 Heidi Larson 2018 年就在一篇文章中警告公众「社交媒体应该被视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 除了公众卫生威胁外,线上社会的讨论环境中还会带来的或许是人群的分离。 在家里,你和家人同处一室,但在线上社会中,你们很可能不会有交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源,自己的讨论组,获取的信息差异较大。在线下,你和家人同处一室,但在线上社会,你们相隔千里。 此次家里蹲案例中,你们全家人面对疫情信息的反应速度和行动也显示了这一点。最初,「佛系等死」的年轻人对疫情最恐慌,提醒家人做好防护,科普疫情都是自发地行动。十天后,年轻人已经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疫情了,家人却可能刚刚进入战备状态。线上社会的「时差」和「信息茧房」的存在,让更多人被分离开来。 ▲ 图片来自:偶像行为大赏 凯文 · 凯利在《失控》中就写道:「个人拥有的图书是文艺复兴时期个人意识的主要塑造者之一,而广泛使用互联网计算机将会成为人类的主要塑造者。」当计算机向每个人提供不一样的信息,它也会塑造不同的人。 这种时候,我们还不能忘了还没被计算机塑造的老人、孩童,他们接触线上社会更难。当全家聚会所有人都在玩手机时,大家活在了线上,而唯一没有拿着手机的人,他们是不是被抛下了呢? 至少从目前来看,线上社会还是存在「准入门槛」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在线上。 疫情期间,朝线上狂奔的社会 在这个大型社会实验中,我们整个社会都有在努力完成线上的进化。 多人在线娱乐平台和视频网站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用户;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平台也从此次疫情中获得了珍贵的经验;外交部在这种时期完成了首次的线上记者会;公证处也为用户新增了「视频遗嘱」的公证选项。 我们曾经积累的智慧零售、智慧政务其实都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考验。广东省用线上小程序来分配口罩,厦门开始试行线上摇号,为了让你不要在线下排队,他们甚至会帮你把口罩送到家。这一切都是即时性的线上实验,一切都是为了让你不出门也能过活。 不见面的审批,零接触的外卖,家门口的蔬菜,在家办公和学习……我们智慧政务体系已经开始显示自己的便利,成熟的外卖体系则是再度细化,生鲜配送这类服务未来会越来越多,线上办公学习的应用则趋向成熟。 有人说疫情让我们变得北欧化,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超过一米才能感到安全。但危机之下,我们也在极端的线上化,线下的娱乐消失一半,我们在线上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 今天,略有缺位的线下让我们线上化的实验并不完全,但匆忙上阵的办公应用和迅速完善的在线平台已经证明了线上社会的新可能。 如果说《模拟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那「模拟线上」就让我们看到线上社会的未来生活,它还有很多的不足等待完善,但也有新的生活等你去体验。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