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强势,手机小厂们的未来在哪里?
但差异化依旧是产品最重要部分,事实上,排在市场前头的几家手机大厂多少还是能拿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发布会上经常看到的「定制」、「首发」等字眼就是最好的印证,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它们对于供应链端的控制能力。 比如说过去主打营销,不怎么会谈论参数的 OPPO 和 vivo,现在对新技术的运用也十分积极。vivo 在去年就选择将瀑布屏进行了量产化,而 OPPO 也先后将潜望式拍照、120Hz 高刷屏以及 40W 无线充电等技术搬了上来,面向媒体的技术沟通会也在逐渐增多。 在差异化这件事上走得更远的是华为。除了麒麟芯片,华为很早就在摄像头上寻求和索尼定制设计,如今已经成为华为旗舰机中最重要的差异化卖点;而 EMUI 建立起的多设备协同生态,或是折叠屏的量产,更是凸显出它在生产、技术端的强势。 押注新技术其实也是一次赌博,庞大的体量决定了大厂们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可以让它们在消费者市场进行屏幕指纹、瀑布屏、折叠屏或潜望式摄像头这样的新技术试验,看能否激发出新的用户需求。 但之于小厂,任何一次对新技术的贸然尝试,都很可能会演变成自掘坟墓的行为。 体量上的优势还不止于此。像高通芯片这种各家都能用上的新技术,依旧可以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比小厂们更早的拿到元器件或是拿到更足量的元器件,这种情况在业界并不少见。 拿小米 10 为例,虽然它并不是现在唯一一款搭载骁龙 865 芯片的旗舰手机,但较早的上市时间让它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先发优势,并间接成为了今年新一批 5G 旗舰机的「对比参照物」。 就连 3999 元这个不那么性价比的价格,也在之后的多轮竞品价格对比后,显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让消费者们观望一番后回头再多上几眼。 而魅族,却只能在最近才推出自家的 865 旗舰,上市时间比很多大厂都要晚,配置规格上却差异不大,最终只能靠更低的定价来寻求竞争力;而联想的摩托罗拉 Edge+ 新旗舰,则直接放弃了在中国地区上市的打算;至于像坚果手机,第一款 5G 手机很可能得等到今年下半年才会亮相。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比拼体量和技术力的市场,手机小厂们已经很难在供应链端围绕新技术和大厂争夺资源,想要在硬件上实现「弯道超车」,超越排名靠前的厂商,更是难上加难。 手机规模起不来,小厂们在进军其它领域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在现在火热的 IoT 领域,大厂们可以去发展和手机产生强联动的设备,比如智能手表、TWS 耳机乃至是电视等产品,或者说和其它第三方家电品牌展开合作,进一步提高用户粘性。 相比之下,小厂们依旧会因人力或是资金的问题,无力承担这样的前期投入,单纯依靠几个充电头,或是衣服包包手机壳等配件,仅仅只能用来维系与核心粉丝的关系,却很难对手机本身的销量起到带动和反哺作用。 小厂们的未来,也许不在于讨好大众 为了追求规模化的量产,几家手机大厂采取的都是「大而广」的策略,不仅产品线众多,对高中低价位段也均有覆盖。 但没有一款产品可以讨好所有人,那些无法被触达的细分领域,便成为了现在小厂们的突破口。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