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自媒体"逢热必蹭","病态"牟利的产业链浮出水面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认为,虽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按浏览量进行奖励,但自媒体和短视频博主可通过引流、广告、粉丝打赏、直播带货等多种途径赚取收益,前提是有足够多的粉丝,而蹭网红是引流涨粉最简单、最便利的方式之一。 踩着“红线”博眼球 扭曲主流价值观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流量为王”的短视频市场竞争中,自媒体博主和短视频平台出于各自利益需要,将网红当成他们的“超级流量池”。对于自媒体博主来说,日夜蹲守围堵可实现引流涨粉,并为后续变现提供可能。而短视频平台则需要借助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来提升平台热度、吸引用户眼球,从而对无底线“蹭流量”乱象听之任之。 如在美食领域,拍摄暴饮暴食视频成为赚取流量的捷径。美食博主“泡泡龙”和他的搭档凭借多条“大胃王”的视频走红,收获了千万粉丝。但观看其发布视频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吃高热量的食物,而且吃得越多,得到粉丝的点赞量越高。“大胃王”的吃播表演,对于身体的各个机能器官都是无比沉重的负担,近期,“泡泡龙”因高强度工作不幸去世,令无数网友唏嘘不已。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匡野认为,短视频的娱乐属性远大于文化属性,粉丝数、播放量、点赞量、转发量、互动量等指标成为衡量短视频价值的主要标准。短视频平台运用大数据和精准算法,推送“审丑”“窥探”“猎奇”等低俗泛娱乐化内容,以迎合用户喜好。 当前,青少年群体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主要受众,无底线“蹭流量”的行为,会对用户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马蹄河村多位村民表示,对家门口发生的穿着奇装怪服搞直播、做出奇葩行为“蹭流量”的行为,他们很反感、很迷茫,但又无可奈何。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什么辣眼睛、毁三观的内容都有,唯一没有的就是底线。”拥有六个工作账号和个人账号的江苏徐州博主唐楠表示,有些人行走在平台“边缘”,作品花里胡哨,但流量很大;有些人想传播正能量,平台却不给流量,推送规则让很多从业者心寒。 由于自媒体行业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低俗不良内容会迅速影响青少年等受众,甚至引发模仿行为,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低俗泛娱乐化内容会侵蚀主流价值观,也会导致用户尤其是青少年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错误认知和价值判断,需要高度关注和警惕。 强化平台社会责任 守住清朗网络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认为,流量普遍变“流毒”的主要原因在于短视频平台失责。短视频不仅是大众娱乐方式,还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更强化其作为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定位,需要网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唐楠表示:“现在短视频平台基本没有门槛,从业者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所创作内容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平台严格把关。” 臧雷认为,治理以极端手段“蹭流量”歪风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斩断一味追求“流量为王”“流量是金”者的变现牟利渠道,这就要求网络平台运营方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通过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技术提高内容审核精准度和覆盖面,对部分博主以极端手段“蹭流量”、恶意炒作等行为,视情况采取警示、暂停发布、关闭账号等措施“冷处理”。 平台不仅要对无底线“蹭流量”行为进行限流,还要对充满正能量的内容给予引流。“短视频平台应对不同类别的内容给予不同权重的算法推荐,把流量补贴给原创、优质、有深度的内容,对低俗内容通过降权等方式干预。”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负责人洪成说。 在短视频平台监管上,姚泽金建议,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应通过强力执法划出清晰红线,形成对过度围观、恶意炒作的有力震慑,让其没有生存空间,将自媒体运作导入正轨。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