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晋中站长网 (https://www.0354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3名航天员每天约需1650升氧气执行180天任务所需氧气从哪而来

发布时间:2022-12-03 11:00:32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转载
导读:   研究表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都要呼吸大约28,800次,总计吸入约11,000千克的氧气,这个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数字竟然如此庞大,好在地球上有充足的植被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更多的氧
  研究表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都要呼吸大约28,800次,总计吸入约11,000千克的氧气,这个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数字竟然如此庞大,好在地球上有充足的植被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更多的氧气,否则我们人类一定会面临氧气短缺的危险。
 
  很多人在得知人一天竟要花费这么多氧气之后,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每天所需要的氧气从何而来?
 
  毕竟他们生活的地方密不透风,在真空环境下更没有氧气存在。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上,更是有三名宇航员共同执行为期180天的任务,他们的氧气问题如何解决呢?
 
  太空中的氧气从何而来?

  首先,在空间站还没离开地球的时候,空间站内就都是氧气,这些氧气的数量虽然很大,但显然无法支撑三个成年人呼吸180天。
 
  毕竟他们三个人加在一起,每天都需要足足1650升的氧气,这个数字实在是太过庞大了。
 
  而在进入太空之后,宇航员们的呼吸就会消耗空间站内的氧气,如果不及时补充的话,宇航员们将会面临生命的危险。
 
  作为航天大国,我国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之前,专家必须从多个方面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进行保障,而氧气自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太空中的氧气并不是无中生有变出来的,而是被科学仪器分解出来的。在目前运用的最普遍的制氧方法就是电解水,我们都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O,而这里的O,就代表着氧元素。
 
  也就是说,只要空间站内有充足的水分,那么空间站内的电解水设备,就能为宇航员们提供大量的氧气。所以宇航员们会刻意把自己的尿液和汗液收集起来,用来生产供自己呼吸的氧气。
 
  电解水机器坏了怎么办?

  很多人可能觉得:在偌大的空间站内,只布置这样一种制造氧气的手段,实在是太过草率了,万一电解水的机器出现了岔子,无法正常生产氧气,那么我们的宇航员岂不是会面临极其危险的境地?
 
  空间站的设计人员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也留有后手。
 
  在空间站内,人们放置了大量的高纯度氧气,这些氧气被存放在罐子中,轻易不会被打开。
 
  但只要电解水装置出现问题,宇航员们就可以拧开氧气罐的阀门,使高纯度氧气充斥到空间站内,这些氧气在被空气稀释之后,能够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呼吸,在这段时间里,宇航员们就可以自主对电解水装置进行修复,或者向地面请求援助。
 
  空间站内的氧气系统

  宇航员是倾尽举国之力选拔出的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我国在进行空间站设计的时候,一直把宇航员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进行考虑,在我们的空间站内,不仅有着备用制氧机器,还有着更多附属的氧气系统存在。
 
  举例来说,空间站的墙壁内镶嵌了大量的空气净化装置,这些净化装置可以在无声无息之间,对整个空间站内的空气进行银离子消毒,毕竟宇航员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所以,进行银离子消毒杀菌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空间站内还有着二氧化碳剔除装置,以此来中和空气当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含量,让宇航员们时刻呼吸到健康的空气,以更好的在太空进行工作。
 
  高科技的空间站

  我国的空间站可谓把“物尽其用”四个字诠释到了极致,在各处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宇航员每天的进食和饮水都由空间站内部的系统负责,以科学的膳食结构来要求宇航员,以保证他们在太空之中也有着健康的体质。
 
  而宇航员们所生产的废物(尿液,汗液,甚至粪便)也会被空间站回收并加以利用,这整个回收系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宇航员们在空间站生活的时候,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工作,丝毫不用担心自己会吃不好饭,喝不到水……
 
  除了生命体征的照料之外,我国的空间站内还具备有WiFi网络,这样一来,宇航员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亲人联系,这样的举措也大大保证了宇航员们的心理健康。
 
  在空间站里还有许多的娱乐措施,宇航员们在完成工作之后,可以在太空中健健身,看看书,甚至是玩玩电脑,而这一切全都得利于我国科研人员们废寝忘食的研究,才让我国的空间站成为了这样一片乐土。
 
  在这样的高科技空间站里,我们自然不用替宇航员们担心他们所呼吸的氧气了。
 
  在国外各国牵头建造的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后,我国的空间站将会是整个太空里唯一的大型人类空间站,到那时,我国的空间站也许还会迎来外国的访客。
 
  结语

  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才能把宇航员送上太空足足180天之久。回想当年,杨利伟只是在太空中待了21个小时零23分钟,而且他几乎只能在狭小的驾驶舱内保持一个姿势,条件要多艰苦就有多艰苦……
 
  如今,强大的中国构造起让世界震撼的空间站,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和设备,既保障了宇航员的身心健康,又保障了太空任务的圆满成功。这样的进步无疑会被历史铭记,而推动这些进步的人,也自然是民族的英雄!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