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生死劫:上万接口关停,大量公司裁员,90%公司将倒闭
03 艰难求生2012 年,马云在网商大会上震耳发聩地喊出:我们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那一年,阿里巴巴集团设立了“首席数据官”一职,并推出大型数据分享平台“聚石塔”——这是中国大数据行业开始爆发的信号弹。 而大数据行业黄金年代的来临,是在 2013 年互联网金融崛起之后。 大数据和在线信贷相结合,激发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在黄金浪潮中,崛起了上万家的大数据供应商,他们采集数据,进行清洗加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再输出不同的产品。 “早期,部分大数据公司的商业模式,极为简单,很多都是黑市采买数据后,简单打包,直接销售给客户”,罗锦江将其称为大数据的野蛮时代。 “在这里,就是大数据的天堂”,从美国回国创业的某CRO称,刚回国的时候,发现国内数据流通尺度之大,完全超乎想象。 在美国,很多并不敏感的数据,都无法用在信贷领域,比如,性别、人种颜色、年龄段,都不可随意参考,不然,就可能涉及“歧视女性、黑人或老人”。 滥用的用户数据,让大家就如裸泳一般,毫无隐私可言。 持续数年的数据之乱,终于在“徐玉玉”案之后,将行业推到了众矢之的的深渊。 这似乎成了诸多行业宿命,总是在鼎盛狂欢中,在利益催化之下,出现浮华泡沫。随后,巨大行业负面爆发,监管如期而至,洗牌来临。 校园贷和大数据行业,都是同样的轨迹。 行业正在挣扎中自救。 曾经很多大力宣传自己是专注大数据的公司,如今,对外的传播口径完全变动。 “行业污名化,不想和大数据扯上关系,外面现在都称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一位从业者称。 南京一家大数据公司也在被调查的 30 家名单中,目前,公司已将大数据业务全部关停,正在谋求转型。 “连我们业务员都需要加班加点看项目”,一家数据公司的商务称,公司甚至让他们去找项目,寻找出路。 大部分的数据提供商,正在寻找第一条自救之路:数据的脱敏、加密。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查询结果的输出上,采取打分制,比如,如果完全匹配,就是 100 分,如果只有一半匹配,就是 50 分。 而查询不良则是用信息比对,输入名字身份证,输出命中与否。 还有一些公司,尝试用技术,保护用户隐私。如拨打催收电话,直接进行加密,只能看到一个加密号码拨出。 行业想到第二条自救之路:联合建模。 双方开发一套系统,直接放在客户公司的内部,双方共享数据,系统最终输出一个分数或结果。 “联合建模,确实解决了合规问题,能够使双方共享数据”,小赢科技首席风控官成少勇指出,从长远角度来说,这肯定是未来趋势,但目前,推进的过程依然困难重重。 今年 8 月,郭飞的公司和一家数据公司合作,对方提出了联合建模,但公司内部引发了争论。 “对于我们来说,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我们不可能针对每家数据源都要去做建模,且联合建模的费用是十万”,郭飞称。 “实际上,现在大部分的联合建模,数据公司只是沦为一个技术提供商,这个模式太重,”大数据公司CEO林欣称,如果一家数据公司有 20 个客户,就得有 20 个建模师。 对于双方来说,这个模式重,成本高,为了合规都要付出代价。 04 行业洗牌《网络安全法》出台后,要获取、使用用户的数据,都需要用户授权。 而第三方的数据公司,很难再用这种方式获取数据。 林欣认为,这样的公司,无非只有两个命运:要么在原有的老数据基础上,挖掘建模,但这样的产品,很快就会过时; 要么就变成技术提供商和咨询商,比如联合建模。但这个命运,也不能让人愉悦。 如果变成技术提供商,很难和大的公司合作。因为,大的公司数据和风控,都视为核心部门,很少外包;其次,大的公司对数据提供商也百般挑剔。 因此,数据公司几乎只能给小的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大的公司,从 6 月之后,都要求数据提供商签一个承诺书,确保使用的数据,都是经过用户授权的”,罗锦江称,基本没几家公司敢签字。 行业的最终命运如何? “行业90%的公司将被淘汰”,多位行业从业者都下了如此的判断。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死亡,一边又是生长。 就在 9 月 25 日,联通大数据公司成立。 “未来,有一类大数据公司能活得不错,就是拥有稀缺数据源的公司”,林欣称。 而成少勇也是同样的观点,只有独家、且不断更新的数据公司,才有竞争力,“二八格局已非常明显”。 对于此次洗牌大潮,大多从业者表示,并非坏事。 劣币被驱逐,良币才能沐浴阳光,茁壮生长。 去芜存菁,正本清源,大数据行业的野蛮时代终于结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