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吃一顿史上最全的Android混淆大餐
我们在了解了混淆的基本命令之后,很多人应该还是一头雾水:到底哪些内容该混淆?其实,我们在使用代码混淆时,ProGuard 对我们项目中大部分代码进行了混淆操作,为了防止编译时出错,我们应该通过 keep 命令保留一些元素不被混淆。所以,我们只需要知道哪些元素不应该被混淆: 枚举 项目中难免可能会用到枚举类型,然而它不能参与到混淆当中去。原因是:枚举类内部存在 values 方法,混淆后该方法会被重新命名,并抛出 NoSuchMethodException。庆幸的是,Android 系统默认的混淆规则中已经添加了对于枚举类的处理,我们无需再去做额外工作。想了解更多枚举内部细节可以去查看源码,篇幅有限不再细说。 被反射的元素 被反射使用的类、变量、方法、包名等不应该被混淆处理。原因在于:代码混淆过程中,被反射使用的元素会被重命名,然而反射依旧是按照先前的名称去寻找元素,所以会经常发生 NoSuchMethodException 和 NoSuchFiledException 问题。 实体类 实体类即我们常说的"数据类",当然经常伴随着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操作。很多人也应该都想到了,混淆是将原本有特定含义的"元素"转变为无意义的名称,所以,经过混淆的"洗礼"之后,序列化之后的 value 对应的 key 已然变为没有意义的字段,这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的。同时,反序列化的过程创建对象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借助于反射,混淆之后 key 会被改变,所以也会违背我们预期的效果。 四大组件 Android 中的四大组件同样不应该被混淆。原因在于:
JNI 调用的Java 方法 当 JNI 调用的 Java 方法被混淆后,方法名会变成无意义的名称,这就与 C++ 中原本的 Java 方法名不匹配,因而会无法找到所调用的方法。 其他不应该被混淆的
混淆后的堆栈跟踪代码经过 ProGuard 混淆处理后,想要读取 StackTrace(堆栈追踪)信息就会变得很困难。由于方法名称和类的名称都经过混淆处理,即使程序发生崩溃问题,也很难定位问题所在。幸运的是,ProGuard 为我们提供了补救的措施,在着手进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 ProGuard 每次构建后生成了哪些内容。 混淆输出结果 混淆构建完成之后,会在 /build/outputs/mapping/release/ 目录下生成以下文件:
说明 APK 内所有类文件的内部结构。
提供混淆前后的内容对照表,内容主要包含类、方法和类的成员变量。
罗列出未进行混淆处理的类和成员。
罗列出从 APK 中移除的代码。 恢复堆栈跟踪 了解完混淆构建完毕后输出的内容之后,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之前的问题:混淆处理后,StackTrace 定位困难。如何来恢复 StackTrace 的定位能力呢?系统为我们提供了 retrace 工具,结合上文提到的 mapping.txt 文件,就可以将混淆后的崩溃堆栈追踪信息还原成正常情况下的 StackTrace 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来恢复 StackTrace,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以下面这段崩溃信息为例,借助两种方式分别来还原:
通过 retrace 脚本工具 首先我们要进入到 Android SDK 路径的 /tools/proguard/bin 目录中,这里以 Mac 系统为例,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