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美团入局!共享电单车复活,馅饼or陷阱?
翻阅以往的媒体报道发现,在过去两三年,共享电单车加盟相关的骗局时有发生,黄石、佛山、青岛等地方媒体均爆料过相关的骗局,比如,有的受害者投资之后先给几天甜头,待加大投资之后就直接被拉黑了。但是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依然有人冒险加入。 一家共享电单车平台人士表示,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加盟商,“有人最多投资了600辆车”。但是,当问及是否已经有人回本时,该人士承认并没有,他给出的原因是,“目前公司运营还不足一年”。 4 谁是最后的幸存者 相比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看起来收益模型更加诱人,因此,才吸引了不少小玩家争相入局。 有人曾对共享电单车的成本进行过核算,加上房租、运维等费用,一辆共享电单车的各项成本在5000元左右,按每次骑行收入4元,每天被骑行5次计算,每辆车每天就有20元的收益,不到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后就是纯赚了。 实际的情况却并非这么简单。一位电动车维修人员认为,上述计算太过理想,并没有考虑到一些损耗和折旧。 以电动车的锂电池为例,目前主要分为三元锂电和磷酸铁锂两种,前者循环使用的寿命约500-800次,后者循环使用次数800-1200次,按照正常的电池损耗,大概2万公里就需要更换一次电池。 而按照共享电单车的使用频率来看,这可能意味着一年左右就需要更换一次电池,而新电池的价格在1000元到2000元左右。再加上电动机、轮胎、制动系统、其他易损件,电动车的损耗成本更高。 上述维修人士认为,除了自然的损耗外,共享电单车还面临着被偷盗的风险,将会给运营者造成重大的损失。 因此来看,共享电单车平台的收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除了加盟者的投资风险,共享电单车的C端用户也面临潜在风险。由于大量小平台的存在,他们一旦倒闭,押金很可能难以拿回。目前,在多个用户维权平台上,用户投诉共享电单车押金难退的问题已经非常普遍。 一定程度上讲,共享电单车只是巨头的机会——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品牌影响力,巨头相比小平台都有压倒性的优势。 吴东(前述浙江共享电单车平台负责人)承认,他们和青桔、美团在一些市场存在竞争,相关数据证明,在巨头进入之后,作为小平台,他们的数据发生了明显的波动。 对小玩家而言,它们身处进退两难的境地:到底是主动让出市场,还是坚持“抵抗”?退出意味着成本难以回收,而坚持也难有胜算。 下一步,如果巨头们发起价格战清场,不知小玩家还能拼多久;而最终即便是少数巨头胜出,他们又能否避开共享单车的结局呢?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