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制造有多烂?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在“和解协议”达成1年零7个月之后,台积电再次起诉中芯国际,状告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 台积电要求中芯国际将剩下的1.3亿和解金一次性付清,并指控中芯国际侵犯在0.13微米工艺中,有82%的部分,侵犯了台积电的专利。 但当时中芯国际公司上下,都觉得能和解是好事——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他们都在尽力履行“和解协议”。 这次起诉,本质上恶性竞争,蓄意破坏。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中芯国际当时的技术,步入了45纳米的门槛。 就连当时日本的媒体都再说,“台积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但在大陆市场的发展屈居中芯国际之后,阻止中芯做大才是台积电将中芯国际告上法庭的真正原因”。 中芯国际的反应也很强硬,坚决否认自己侵权,并准备了充足的证据。 公司上下,都觉得这次指控是“莫须有”的,也都觉得自己能打赢这场官司。 整个公司在正常运转,张汝京的工作也在正常进行。 就在宣判的前1天,张汝金还在召集项目组开例会,安排日常工作。 但是,中芯国际又输了。 这一次的代价,更为惨痛——在1.75亿美金的基础上,再赔2亿美金,外加10%的股份。 如此下来,中芯基本上丧失了竞争力。 并且,台积电还提出了一项要求:张汝京必须离开中芯国际。 得知审判结果那一刻,张汝京在电话里嘶声痛哭。 第三天,他便引咎辞职。 在离开之前,台积电又要求他签署了一份竞业协议——从2010年算起,三年内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在说完一句“我对事情负责”,叮嘱了同事“不要被打趴下”之后。这位61岁的老人,离开了为之奋斗了9年的中芯国际。 大陆芯片刚刚燃起的光,又熄灭了。 03 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后,一个叫做江上舟的人,扛起了中芯国际。 几年前,正是江上舟接待了张汝京,并一手促成了中芯国际落地上海。 除了他对张汝京能力的认可之外,鲜有人知道的是,在1998年,江上舟曾仔细研究过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 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如果上海在此时扶持半导体行业,那么2015年-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等级和生产规模将可能超越中国台湾”。 我们一直都说,上海不相信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企业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其中百度在北京,阿里巴巴在杭州,腾讯在深圳。 其实马云最初是在上海创业的。但上海没人相信他那说的东西,也招不到人,最后只能回到家乡杭州。 2008年时,上海市委书记还特意在会上要求全体相关工作人员反思,“上海为何留不住马云”。 并且,“为上海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 长时间以来,堂堂魔都,中国金融中心,最拿得出手的互联网企业,居然是世纪佳缘。 因为上海,选择相信半导体行业。 在过去的“互联网黄金二十年”中,上海政府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半导体行业,扶持内地芯片的发展。 他们第一次收获的,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骗局,以及全世界的嘲笑。 2003年2月26日,上海各界领导悉数参加了一场发布会。这场发布会由上海政府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上海市长兴奋地向全国人民介绍: “这是上海的科技形象”。 发布的东西,叫做“汉芯一号”——一款每秒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的芯片。性能,甚至超过了同期英特尔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英特尔用了40年,而“汉芯一号”的研发,只用了16个月。 “汉芯一号”的发明者陈进教授,也被众多媒体称为“国产芯片的新教父”。 有了这样的成绩,上海市当然继续追加投资。同时,“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等各种头衔也授予给陈进。 一时间,陈进名利双收。 3年后,陈进被曝出“将摩托罗拉芯片上的Logo用砂纸磨掉,重新打上‘汉芯’字样”的丑闻。 所谓的“国产第一芯片”的研发过程,就是一张砂纸。 消息被确认后,一地鸡毛。陈进成了人人喊打的“败类”,内地芯片行业被全世界嘲讽。 美国媒体直接放话,“中国人只有抄袭的本事,他们永远都无法真正研制出芯片”。 最受伤的,还是上海。 还继续支持么?不了吧,不是说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嘛。何况,互联网公司那么好赚钱,芯片这种“费钱费力不讨好”的行业,何必呢? 按道理来讲,上海应该是全中国最会“算账”的省市。 但它还在坚持——它仍把各种资源,塞进一个叫做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地方。 这一次,他们得到了中芯国际。 在最初的几年,中芯国际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江上舟的判断,似乎要变成现实。 但与台积电的碰撞和张汝京的出走,还是让江上舟的愿望落了空。 他甚至都不再有机会,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主持中芯国际工作两年后,江上舟因病去世。 那时的中芯国际,风雨飘摇。 当时正是整个芯片行业下行的周期,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芯国际每年都在亏损。 到了2010年,中芯国际亏损30亿。 好在张汝京留下的班底还在,中芯国际的基本盘,稳住了。 但丧失竞争力的中芯国际,离台积电的差距越来越大——台积电一年的研发费用,甚至比中芯国际20年的都多。 为了“活下去”,中芯国际只能“捡”台积电剩下的。当台积电升级工艺之后,放弃的那部分市场,中芯国际会接过来。 4G兴起时,台积电都开始用10纳米技术。而中芯国际,才刚刚开始28纳米的量产。 就在这时,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国际。 梁孟松也是台积电旧将。离开台积电之后,他加入三星担任研发部部长,将三星的制造技术直接从28纳米制程,升级到14纳米。 而台积电同样以“陆续泄漏台积电公司之营业秘密予三星”之由,将梁孟松告上了法庭。 最终的结果,和张汝京相似——三年内不能以任职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继续为三星提供任何服务,限制结束之后,也不能到台积电的竞争对手公司工作。 兴许是相同的经历,让他选择加入中芯国际。 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298天后,中芯国际攻克了14纳米的工艺技术。 与此同时,在等效7纳米的工艺技术,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能为性能机的“第一梯队”,提供产品了。 华为,也在这时候正式和中芯国际合作。 就在中芯国际蒸蒸日上时,那个被迫离开中芯国际的61岁老人,也早就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 在签署竞业协议时,他被告知可以从事相关行业中的LED和太阳能领域。 在离开中芯国际后,他成立了一家新的工厂,为LED产品生产芯片。 新的领域生产难度不算大,甚至一度传出消息,张汝京准备退休,从事一些关于教育或者慈善的工作。 而张汝京,也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2014年,在上海临港新城里,新成立了一家叫做上海新昇的公司。 芯片成本最大的材料是硅。硅片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纯度越来越高,一条是尺寸越来越大。 硅片尺寸越大,能切割的芯片也就越多,成本也就越低。 上海新昇,就是做大硅片的。它后来被上海硅产业集团收购。 2020年4月20日,上海硅产业集团上市,当天股价暴涨180%。 而上海新昇的创办人,叫做张汝京。 那年,他67岁。 尾声 从结果上谈,张汝京是一个失败的创业者。他三次创业,又三次被迫离开。 从现实上看,上海20年的投资,是失败的。大陆芯片产业的发展,是失败的——我们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有肉眼可见的差距。 但这其中,每一个为这个行业付出过的人,值得被铭记。 他们从白纸开始,将大陆芯片行业,发展到今天。 诚然,这个行业还算不上强大。 但他们放弃优渥的环境,放弃可能更光明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执念: 中国,不能没“芯”!我们不能在芯片上,被人家死死地卡住脖子。 至少,我们已经在路上。 2020年5月6日,权威半导体第三方调研机构发布全球十大半导体销售排名,华为海思创造了历史,首次挤进榜单,排名第10位。 2020年5月15日,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及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宣布向中芯国际注资160亿元。 而中芯国际也在“N+1”“N+2”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能大致等于台积电7nm芯片的性能。 那个给大陆芯片输血20年的上海呢? 倘若你打开大陆芯片的版图,中芯、展讯、锐迪科、芯原……这些内地芯片的新生军,都在上海。 而它们,也占据了大陆芯片行业,接近50%的产值。 在互联网行业最黄金的20年,上海选择了坚守。它用长达20年的输血,给大陆芯片行业,留下最后一束炬火。 而今,炬火已有燎原之势。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记得江上舟那句,“上海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等级和生产规模将可能超越中国台湾”。 上一个20年,不属于大陆芯片,不属于上海。 下一个20年呢? 我最先想起的,是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向所有为大陆半导体行业、中国半导体行业奋斗过的人们致敬! PS: 在这个关于大陆芯片故事的最后,还留了一个小彩蛋——2018年,张汝京老先生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四次创业。 他创办了国内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导体公司。 IDM,是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一个公司独立完成的模式。这种模式,对资金、人才要求特别巨大。 而CIDM,是共享式IDM。与台积电专注生产的模式相比,算是内地当下的最优选择。 张汝京也表示,这不会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 我们相信。 同时我们也相信,关于内地芯片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