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跟踪你340次,欢迎来到零隐私时代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百度这两天争议不断,谷歌的日子过得也不舒坦。 当地时间1月21日,根据法国监管机构国家数据保护委员会(CNIL)提供的证据显示,Google的用户协议违反欧洲在2018年更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即大名鼎鼎的 GDPR),法国监管机构对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Inc 罚款 5000 万欧元! 这是迄今为止欧洲范围内,一家公司因违反隐私数据法遭受到的最高额处罚金。多家英文科技媒体报道时,都用了 “record high”(破纪录地高)描述处罚力度之狠。 根据欧洲的最新法规,谷歌违反的具体项目很多。比如:数据收集信息不透明、用户不了解情况数据收集情况、数据处理和存储时间等内容的完整信息并未全部出现在同一位置、Google搜索引擎未获得用户同意收集有针对性的广告数据等等。 到底是欧洲政府“截胡”还是谷歌“作恶”? 密谈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一篇美国范德堡大学出版的报告 -- 《谷歌数据收集(Google Data Collection)》。这篇长达53页报告的作者是该机构计算机教授道格拉斯C•施密特(Douglas C. Schmidt)。这篇报告揭露了谷歌毫无节制的数据收集行为。 密探记者在惊讶之余,更感到了深深地恐惧。那么,谷歌到底对你收集了多少数据?又怎么把你的数据拿去使用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报告。 教授做了个实验,然而… 施密特为了做这个实验,专门用一台新安卓手机,用新的 SIM 和新注册的谷歌账户,并给这位用户起名为“简(Jane)”,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谷歌用户的一天。 我们下面简单讲一下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在这里,施密特教授通过下面的四类数据进行了这次调查:
第三方研究机构观察到的谷歌收集的数据。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这样的:
看到这似乎都很正常,毕竟“没有隐私、数据泄露”的当代生活已经不稀奇。那么,你的什么信息被收集了呢?谷歌又是怎么收集的? 一天340次跟踪,关手机、不用谷歌、关WIFI都没用 从数量上看,谷歌的服务器每天通过安卓设备传输 11.6 MB 数据,不断上传备份到后台。安卓手机手机的个人用户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生日、邮政编码、信用卡号码、手机上的活动(使用的应用和网站,包括如何使用)。
从上面这张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安卓用户被谷歌公司收集信息的频率高达90次/小时,比谷歌收集苹果用户信息都要高出一倍多。有趣的是位置坐标数据收集还“很智能”,正在使用的手机比没有打开的手机被收集的数据量高出 1.4 倍。 但是,下面的实验发现关于收集方式开始让人细思恐极。下面,正式带你体验谷歌用户专享的“贴心服务”,全方位的“被动收集”是谷歌的独门秘器。 “一个休眠的安卓手机,只要 Chrome 后台处于活动状态,会在 24 小时内向 Google 传送位置信息 340 次。位置信息占发送给 Google 的所有数据样本的35%。相比之下,没有安装 Chrome 浏览器的 iOS Apple 设备,Google 就无法收集任何数据。” 实验进一步表明,即使用户未与任何关键谷歌应用程序进行互动,谷歌仍然可以通过其广告客户和发布商产品收集大量信息。“安卓手机用户只要打开手机后,被动数据收集大幅增加,占向谷歌服务器发出的所有请求的46%。” 即使不打开谷歌的任何应用程序,不使用谷歌搜索,与谷歌服务器域的被动通信也会显着增加。谷歌为什么这样收集数据,收集的数据去了哪里? 一场好戏:打着“匿名” 的旗号反追踪 密探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部分的数据活动影响背后的核心是谷歌广告盈利工具 —— Google Ads,Google Analytics 及 Google Ad Manager。谷歌提供给商家的工具在全球独一无二,发布商工具还有 AdSense 和广告客户工具,例如 AdMob,AdWords。 这些工具是怎么以平台的方式无处不再应用你的信息的呢?
谷歌通过专门在系统标记据称“匿名用户”把收集好的数据拿来使用,赤裸裸的演绎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什么呢?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