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各怀心事的玩家
其次,虽说原理类似,但从技术角度看,边缘计算中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分布算法未必那么容易由内容分发来改写,因为相对于视频的传输和软件的下载,行业客户对数据的调用和管理更复杂,也更加个性化,所以在模型和调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更何况近年来云计算和运营商都尝试开展CDN业务,所以CDN厂商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还有,就是客户的选择。CDN厂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配合上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高峰期,而边缘计算的客户并不是CDN厂商的传统客户群,所以在商业拓展方面处于劣势。个人判断,CDN厂商在边缘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可能在竞争中凭借技术优势抢先半个身位;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尤其等到5G规模化之后(下一篇主要谈边缘计算和5G的关系),未必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所以在适当的时点,找到一个金主把自己的技术、业务、客户组合在一起,卖个好价钱,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芯片/设备制造商】 前面说的几个玩家多是以软件为核心的,或者是运营能力比较强的;而换一个视角就会发现,边缘计算对于芯片/设备制造商为代表的硬件厂商来说,,也是个非常不错的机会。关于边缘计算里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我会在这个系列的第四篇里详细分析,这里只是先简单说说硬件厂商的思维逻辑。 虽说近些年来,软件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未来会越来越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但从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尤其中国的传统企业,还是觉得一排排的硬件比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靠谱、值钱。 都是硬件厂商,但是在边缘计算这场大戏中,各家玩游戏的姿势并不一样。 有的企业在看好边缘计算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行业风险,因此立足于为边缘计算做通用型硬件。多少年来,不管信息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这些角色是不是赚钱,硬件基础设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生产厂商成了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所以他们选择继续在金矿门口卖矿泉水和牛仔裤。 这类硬件企业主要考虑适应边缘计算的整体发展,研制出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推动自身的研发方向成为国际标准和产业共识,让自己的产品和更多的合作伙伴适配,产业蛋糕做大了,自然可以赚个盆满钵溢。 还有的企业看到,如今硬件产品的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基于通用性国际标准的硬件设备,价格战打得一塌糊涂。要想走出竞价这种低端竞争的泥潭,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利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来体现竞争性,再通过硬件的方式进行销售,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方式在商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类硬件企业主要考虑针对边缘计算的具体场景,研制出更具专业特性的产品,比如融合了AI算法的智能硬件,集成了图像识别和视频压缩的摄像头,存储通信能力一体化的物联网模组等。一旦某类产品需要进行规模化部署,就需要大量的专用硬件,前期的投入就演变为竞争的门槛,获得超高的回报。 无论是做通用硬件还是选择一个方向做专用硬件,成功之后都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与此同时也都面临着产业风险。风险不仅是产品研发不成功,或者产品做得不经济,更多的风险源于自身难以掌控的产业发展节奏,是典型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结语】 2019年伊始,产业的各个玩家都看到了边缘计算的机会点,都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力的方向,都有很难克服的困难,甚至难以逾越的鸿沟,都明白小算盘打得再好也可能会事与愿违。但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的年代,产业能看到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各方也都纷纷在尝试,也许最终的赢家不是我,但是经历过程收获经验,又何必太在意结果呢。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